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福建寿宁:创新“活用”科特派工作模式

2021-09-16 13:29:19 来源:改革网 

本网讯 为创新“活用”科技特派员制度,福建寿宁县建立“三个三”工作机制,即建立三个阵地、推行三个机制、依托三种模式,引领广大科技特派员贴近实际、贴近基层,把科学技术从书本带到“田埂”中,把论文“写”在“寿宁大地”上,助力特色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

据统计,2020年,寿宁全县共选任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105人次(其中:乡土人才1人),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振兴的带头人,为全方位推动寿宁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保证。

建立三个阵地,握指成拳“强合力”

近年来,寿宁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搭建引才聚才平台,凝聚科技特派员合力,推动科技特派员队伍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

一是建成科技特派员工作总站。2020年,寿宁县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建成占地约35亩的科技特派员工作总站,并在14个乡镇分设科技特派员工作分站,设立蔬菜、水果、中药材等6个特色产业品种园、试验基地和县庄稼总医院,让科技有基地、人员有平台。同时,建立健全值班制度,每天选派3名科技特派员到总站值班,现场解答农户的咨询,对于一时无法答复的,通过总站的平台选派或组团的形式限时予以解答,有效实现科技特派员从“单兵作战”向“团队协同作战”转变。科技特派员工作总站建成一年来,共选派科技特派员146人次,现场解答群众咨询120多起,帮助解决乡村产业发展问题500多个;先后接待了“全国微量元素联盟大会”“全市抓两头带中间现场会”以及浙江、福建永春等地领导的参观调研,接待人次达到近30场1200人次,成为寿宁县科技示范、服务三农的重要窗口。

二是成立科技特派员临时党支部。大力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党建+科技特派员”模式,将41名党员科技特派员纳入党组织管理,成立科技特派员临时党支部,下设茶叶、粮食、果蔬、林下经济、畜牧水产、经济及乡村服务等6个党小组,实行党员分片、挂村、连户“一对一”服务,开展各类为民服务2100多人次。

三是搭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聚焦县域“三农”服务,以人才及创新为抓手,积极发挥科技特派员“红娘”效应,引进“土专家”“田秀才”“田埂青年”和“电商精英”等各类人才28人,形成智慧集群、增收致富的“人才联盟”,通过推行组织共建、干部共培、工作共商、资源共享、人才共用、活动共办“六共模式”,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技术、智力和创新支撑。

推行三个机制,人才下沉“增动能”

寿宁县通过聚焦乡村振兴人才培育难、引进难、作用难发挥等问题,创新完善科技特派员选派、考核管理、激励保障机制,推动人才下沉。

一是摸清需求“选”人才。打破科技特派员选派“唯年龄、唯学历、唯职称”标准,建立“按需选派、统筹安排”机制。突出“订单”选派,针对乡村产业发展短板,精准提出需求人选,量身定制选派人员;注重“自愿”选派,推送产业发展需求清单及服务区域,由科技特派员自主选择;推行“组团”选派,针对县域重点产业、重大课题,通过指定乡土技能专家、聘请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学者等方式组建“科技特派服务团”,有力实现科技服务全县行政村全覆盖。

二是建立档案“管”人才。牢牢树立“人才兴党”观念,根据农村产业发展所需,围绕“8+1”特色产业,挖掘“土专家”“田秀才”等,将其纳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建立人员档案跟踪管理。同时,建立科技特派员日常工作实绩档案管理机制,通过采取不定期抽查、定期考核评价、公众评议、实地考察、综合评价等方式,综合评定工作实绩。对工作实绩突出的,按20%的比例给予考核优秀,进行嘉奖;对违反纪律、成效不明显、群众满意率低的予以及时召回。

三是强化保障“爱”人才。强化人才政策导向带动作用,建立健全用才、爱才保障机制,寿宁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科技特派员工作生活经费保障及管理、培训、宣传、表扬、绩效奖励等。开通职称职务晋升特殊通道,打破科技特派员职称职务晋升瓶颈,实行科技特派员特岗聘用,2020年通过职称评聘特岗聘任22人。同时,加大科技特派员评优评先倾斜,通过每三年评选一批“寿宁县优秀科技特派员”,优先推荐科技特派员参加省市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等评选活动,如2020年科技特派员缪文钦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大力激发科技特派员工作积极性。

依托三种模式,服务三农“促发展”

寿宁县还坚持面向农村一线,聚焦基层基础服务,发挥科技资源优势,打造乡村特色产业,有力促进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依托“乡村课堂+田间学校”模式做给农民看。设立每季度一期的县级“乡村课堂”,每个乡镇分别创办每月一次的乡村课堂分课堂,邀请省、市、县级农业专家、创业导师和乡土人才、创业带头人等登台讲课、走村入户,带领群众深入“田间学校”,对群众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培养一批批种植高手、养殖能人、电商“大咖”等“田秀才”“土专家”,做到问题解决在“点”,人才培养成“片”。2020年共开展线上线下课堂26期,培训3700多人次。

二是依托“我+1”挂钩帮扶模式领着农民干。组织科技特派员挂钩帮扶一户贫困户、一个产业薄弱村、一个农业项目、一个农业基地、一个农业龙头企业等,亲自示范引导,领着服务对象一起干。近年来,全县共建立了58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帮助研发、引进葡萄、红心猕猴桃、红美人等新品种59种,推广新技术45个,引进项目34个,带动全县172家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发展,帮扶农户3003户、8836人。

三是依托“公司(平台、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着农民赚。科技特派员在指导农民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的同时,从种植生产、品牌培育、市场营销、带动推广等方面跟踪服务项目,点对点传授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精心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抓好质量提升。同时,依托“下乡的味道”电商平台和相关企业协会,推动农业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土地租赁、劳务技术等方式加入公司或合作社,实现1个科技特派员挂钩1个合作社,带动农户3003户,帮助服务对象增收6222.9万元。(寿宁县委改革办、寿宁县农业农村局供稿)

[责任编辑:武艳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