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口”折射司法温度

2021-09-13 18:41:17 来源:本网专稿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民商事案例

□中国改革报记者 刘政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人民法院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0大典型民商事案例,涉及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帮助危困企业焕发生机、通过司法重整使企业获得重生、公正文明司法体现审判执行力度和温度、司法审判促进共同富裕和多元联动解决纠纷等,集中展示近年来人民法院服务保障民营经济所取得的成效。

据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刘贵祥介绍,截至2020年年底,有30多家债务总额在百亿元以上的企业,完成司法重整,扭亏为盈。仅2020年,人民法院通过司法重整共计盘活资产4708亿元,让532家企业重获新生。

“破产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必然发生的社会现象,但是破产并不意味着企业的‘死亡’,破产重整和破产和解都是对企业的‘保护’和‘挽救’。”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林文学表示。

“我们坚守法律底线,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效率,快速帮助企业回笼资金、特别是解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刘贵祥给出一组数据,2017年以来,人民法院仅以网络司法拍卖的形式共实现债权1.69万亿元,节约佣金523.54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债权占相当大的比例。

同时,人民法院加大对恶意违约、逃废债务、侵犯产权、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惩治力度,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个案的审理,体现鼓励勤劳致富、合法经营的社会导向。三令五申禁止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在民刑交叉案件中处理好打击犯罪与保护有关企业合法民事权益的关系。既对罪犯“打财断血”,又维护好依法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合理调整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对“砍头息”、职业放贷、高利贷、套取金融机构信用转贷等不予支持。助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预防化解金融风险,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谈及“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林文学表示,最高人民法院一直强调要将“推动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审判工作的价值追求。“我们研究认为,在供应链金融纠纷案件裁判中应把握不能机械办案、坚持贸易背景真实不虚、坚持规制综合融资成本3个要点,合理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原。”

林文学说,世界银行对全球190个经济体进行营商环境评估,中国在体现民商事审判质量和效率的“执行合同”指标上位居第五,其中“司法程序质量”指标的排名为第一,是全球最佳实践者。人民法院将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