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福建莆田市创新探索垃圾分类新路径

2021-09-13 12:19:54 来源:改革网 莆改办

改革网莆田讯 福建省莆田市在湄洲岛试点探索垃圾分类新路径,通过构建工作格局、打造循环体系、激发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持续提升海岛整体形象,在实践中形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湄洲模式”。湄洲岛荣获“2020年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全国卫生乡镇”等荣誉称号,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区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构建垃圾分类工作新格局

筑牢法治基础。把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列入《莆田市湄洲岛保护管理条例》,为全岛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法治化保障,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

健全工作机制。出台《湄洲岛全面落实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成立湄洲岛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由管委会主任担任组长,18个相关责任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各责任单位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深入抓,专职人员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全面有序推进全岛垃圾分类工作。

拓宽宣传矩阵。推动垃圾分类教育进校园,组织编写《湄洲岛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将垃圾分类列入湄洲岛乡土教学内容。组建“垃圾分类宣教队”,针对全岛村民游客印发1.5万份《湄洲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宣传单页、2500张可粘贴垃圾分类投放指南,2000份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在景区、村委会、公园、市场等人群集中地,播放垃圾分类动画宣传视频、莆田话垃圾分类宣传音频以及垃圾分类户外广告。通过各媒体、平台持续宣传报道,潜移默化引导岛上民众游客养成生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打造“上中下游”垃圾分类体系

“上游”明确分类,前移服务关口。在村居内定点设置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等分类桶进行源头收集,按照1:180的比例为各村配备保洁员,实行“定人定时定片区”模式,划片上门收集、定时段收运、定点二次分拣,实现“上游”精准分类。

“中游”统筹收运,保障分类质量。按照“专色专运”要求,垃圾清运车辆统一粘贴分类标识,车身颜色与不同种类垃圾桶的颜色逐一对应,有效防止垃圾“混装混运”,打造全岛垃圾“四色分类,五色收运”模式,实现“中游”精准转运。

“下游”完善末端,有效回收利用。建立全省首家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站,采用一体化、智能化处理设备,通过微生物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将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全岛园林绿化、农田土壤改良;依托7家标准化废品回收点,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引进优小居智能投放平台,构建以市场化为主,智能化为辅的可回收垃圾资源化模式;建立有害垃圾暂存点,采取“集中暂存、统一外运”的方式做好有害垃圾的末端处置,实现“下游”精准处置。目前,湄洲岛干垃圾月均分出1500吨;湿垃圾月均分出52吨左右,可回收物月均回收量48吨,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站月产有机肥料7吨,各类有机垃圾实现90%减量化,产物全面满足NYN-525有机肥料标准,用于全岛园林绿化、农田土壤改良,进一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激发垃圾分类工作内生动力

规范化队伍建设。全面启动保洁员面试考核培训工作,实施聘用制,进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颁证,在全市率先实现垃圾分类保洁员持证上岗。统一配置垃圾分类收集车、马甲、围裙、手套、火钳等保洁工具。加大财政投入,将垃圾分类项目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投入保障资金超过340万元。采购分类收集车32辆、分类收集桶3900多组、建设垃圾分类教育点15个,组建“镇聘村用”垃圾分类保洁队伍165人。

数字化全程管控。搭建“湄洲岛垃圾分类大数据监管平台”,集成垃圾分类上门预约、大件垃圾上门预约、垃圾分类后台工单派件、垃圾分类数据实时分析等功能。保洁员上班通过平台打卡,住户通过监管平台预约保洁员上门,后台自动生成工单派送给保洁员。保洁员上门收集扫描住户门牌二维码,并对村民投放的已分类垃圾、各类垃圾重量、处置情况拍照填写上传,实现线上实时监管、线下实时督导。

常态化考核激励。制定生活垃圾分类督查考核办法,将垃圾分类列入村规民约以及各单位年度绩效、精神文明创建重要考核内容。每周不定期以“抽检”方式进行现场督查及问卷调查,借助监管平台对村民每日垃圾投放情况进行评分,相关数据实时传送,每月在各村生成每户排名,奖励一批“垃圾分类示范户”,公示一批“垃圾分类不达标户”。(莆田市委改革办供稿)

[责任编辑:武艳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