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电力交易试点鸣锣开市 环境价值可变现

2021-09-09 12:30:28 来源:本网专稿 

首个交易日,近80亿千瓦时绿色电力被抢购

□中国改革报记者 付朝欢

□实习记者 安宁

最近,各类交易市场的存在感前所未有的高。7月16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拉开大幕,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碳排放交易所;9月2日,国家宣布将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这是30年来我国第一次增设新的证券交易所。

9月7日,伴随着我国第一笔绿色电力(以下简称“绿电”)交易达成,备受关注的绿电交易试点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是我国首次从顶层设计推动绿电交易的重大机制创新,开启了我国绿电消费的新模式,也意味着绿电的环境价值由过去政府补贴转向市场方式变现。

在当日举行的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启动会上,共有17个省份259家市场主体参与,达成交易电量79.35亿千瓦时。

机制重大创新:开启绿电消费新模式

2021年是我国开启“碳中和”征程的元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开启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启动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指出,绿电交易试点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举措,是引导全社会加快低碳转型的重要示范,是新能源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向世界提供绿色产品中国方案的重要探索。

“要同时实现电力低碳转型、安全可靠、经济可承受等多重目标,必须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在体制机制和市场建设上作出探索创新。”此前,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开展绿电交易,将有意愿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用户区分出来,与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直接交易,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绿电消费,体现出绿电的环境价值,产生的绿电收益将用于支持绿电发展和消纳,更好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为何说本次绿电交易是一次重大机制创新?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总经理史连军回应说,本次绿电交易在机制上的重大创新,核心就在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在交易价格上全面反映绿色电力的电能价值和环境价值。

史连军介绍,在绿电交易的主体上,优先选择国际广泛公认的无补贴风电、光伏电量参与交易,便于与国际惯例的有效对接。在试点地区上,优先组织绿电交易需求较为旺盛的地区开展,未来逐步扩展到全国范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10%左右。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到“十四五”末,预计可再生能源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的比重达到2/3左右,将从原来能源电力消费的增量补充,变为能源电力消费增量的主体。

企业迫切需求:259家市场主体参与交易

“双碳”时代背景下,绿电消费是大势所趋,而用户方面是否有消费积极性、是否愿意为绿色电力的环境属性支付额外费用就成为关注的焦点。

宝马汽车、巴斯夫等跨国企业,提出在未来十几年内实现100%绿色电力生产的目标;首钢等传统工业企业,期待用绿电生产推动转型升级;我国许多出口型企业,希望用绿电生产来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史连军透露,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在国家发改委组织下,前期已广泛调研多个地区的发电和用电企业,广大企业希望政府建立长效机制,可持续购买绿电,并愿意体现绿电的环境价值,同时获得权威的绿电认证。

今年5月,北京奔驰参加了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组织召开的市场化用户购买绿色电力沟通会,并于近期通过积极参与绿电交易,成为北京市首批购买绿电的企业。启动会上,记者采访了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方铭博。他告诉记者,如今,绿电交易为北京奔驰使用绿电、实现低碳转型提供了有效途径,有助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中国“双碳”战略作出贡献。同时,电力交易平台为北京奔驰的绿电消费提供权威可靠的证明,符合其对绿色权益认证的需求,也符合北京奔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求。

“北京奔驰将逐年加大绿电采购数量,尽早实现100%绿电供应。”方铭博透露。

本次绿色电力交易中长三角地区最大的购买方、珠三角地区第二大的购买方——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总裁杨晟表示,绿电交易将有助于公司成为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先行者,并期待能源市场进一步开放,打造绿色发展“新常态”。

记者了解到,首个交易日,共有17个省份259家市场主体参与,达成交易电量79.35亿千瓦时。预计将减少标煤燃烧243.6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07.18万吨。

贡献中国方案:区块链为绿电来路去向护航

不久前,一则英国能源丑闻给绿色能源交易市场投下一颗重磅炸弹。据报道,英国本土部分能源供应商,将化石燃料电力“包装”成绿色电力销售给消费者。鹤唳风声之下,用户购买的绿电是否真实可信,成为绿电交易的核心关注点。本次国内市场绿电交易试点是否有技术手段破解绿电认证难题、获得用户信任?

记者了解到,试点工作开始后,在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参与绿电交易的市场主体,将获得由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和国网区块链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绿色电力消费证明”。最重要的是,这张证明并非只具有象征意义,而是实实在在地记录了绿电生产、传输、交易全流程信息,可以从经济关系、发用电行为上保证绿电生产与消费的匹配性,具备唯一性和权威性。实现这一权威可信性的背后,正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据国网区块链科技公司负责人王栋介绍,区块链技术本身独特的链式存储结构,可以有效“串联”绿电生产、交易、传输、消费全环节,实现从源头上保障绿色电力消费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同时,绿色电力消费证明经由区块链司法鉴定中心背书,极大提升其公信力;此外,基于区块链的电子签章和智能合约技术实现绿电交易信息的自动、精准、高效核算和绿电证明的链端核发,极大优化交易流程实现降本增效的同时,有效规避人工操作失误风险。

“下一步,国网区块链科技公司还将规划研制系列型国家标准,加快推动在IEC、ITU等国际权威标准组织立项,推动中国方法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绿电发展的国际认可度。”王栋说。

我国已经有了绿证市场和碳市场,绿色环境价值是否会被重复销售或计量?史连军告诉记者,绿电交易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绿色环境权益的唯一性,与绿证衔接方面,由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根据绿色电力交易试点需要批量核发绿证,并划转至电力交易机构,电力交易机构依据绿色电力交易结算结果将绿证分配至电力用户,避免已经交易的绿色电量再次注册绿证售卖。

在与碳市场衔接方面,争取实现相关数据的贯通耦合,避免绿电交易的环境权益再以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等形式在碳市场售卖,同时将绿电交易实现的减排效果核算到相应用户的最终碳排放结果中,激励更多企业参与绿电交易,促进电-碳市场协同发展,共助“双碳”目标实现。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