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个体现” 走正走实新型城镇化道路

2021-09-06 16:09:10 来源:本网专稿 

湖南出台“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人的现代化、城市现代化、产业现代化、治理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率达到72%

□中国改革报记者 邢成敏

□龚杰媛

近日,湖南省发改委印发《湖南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擘画“十四五”新型城镇化新蓝图,引领湖南坚定不移、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走正走实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据湖南省发改委有关人士介绍,《规划》坚决把握“三个体现”:一是体现稳中求进总基调。科学拟定发展目标,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左右,力争远期到2035年,基本实现人的现代化、城市现代化、产业现代化、治理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率达到72%。二是体现新发展阶段时代特征。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战略性提出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城市,系统性提出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六个方面的要求,把城市打造成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三是体现相关规划协同一致。充分结合各部门提出的意见建议,在城镇化发展格局、产业发展定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统筹考虑各方诉求,与国家、省内相关总体规划及国土、科技、产业、应急、教育、医疗、人社、公安、交通等相关专项规划充分衔接,确保规划内容的全面性、目标的一致性和工作的统一性。

优化全省城镇化空间格局。从7个层次构建全省城镇化空间格局。一是做大做强长株潭都市圈,进一步提升核心带动能力,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二是以长株潭都市圈辐射带动“3+5”城市群联动发展,推动岳阳、衡阳两大省域副中心城市差异化定位和快速化发展。三是沿主要高铁通道引导人口、产业等要素集聚,打造京广、沪昆、渝长厦三条高度集聚城镇发展带。四是分类引导省内区域性城镇群特色化发展,因地制宜推进郴州“大十字”、益沅桃等城镇群提质提速,提升区域协同发展能力。五是强化县城重要载体作用,扎实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和综合实力。六是培育发展重点小(城)镇,壮大特色产业规模,推进产镇融合,提升经济发展效益和就业带动能力。七是做强做优区域中心城市,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健全农业转移人口户籍制度、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重点从落户、住房、社保、医疗卫生、教育、就业创业、法律保障等方面,使全体城镇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宜居城市方面,重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构建全龄友好城市、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将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内容纳入其中,保持城市旺盛生命力。创新城市方面,重点推动城市创新转型、构建城市创新载体、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大幅提升城市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吸纳就业能力。智慧城市方面,前瞻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效便民数字政府,丰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以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为突破口,提升城市运行效能。绿色城市方面,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和建设运营模式,显著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人文城市方面,突出加强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景观整体性保护,传承创新历史文化,塑造独特城市风貌,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韧性城市方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健全城市应急体系,提升城市抗风险能力与自愈能力,做到内外兼修。

推进城市高水平治理。构建现代城市治理体系、提升城市规划空间治理水平、提高城市社会治理水平、加大配套改革力度,从规划、建设、管理等“全周期管理”角度,推进城市高水平治理。

推动城乡协同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人、地、钱、技”等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协调互促、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