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四五”保持就业稳定态势有信心

2021-08-31 14:50:02 来源:本网专稿 

国新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有关情况

□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付朝欢

□ 实习记者 安宁

日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以下简称《规划》)。8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高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介绍《规划》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十四五’时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吹风会上,高杲表示,《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为主要目标,实化量化“十四五”时期的促进就业重点任务,对“十四五”时期促进就业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推动今后一个时期就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指引。

《规划》体现四个注重

高杲介绍,《规划》共10部分、28条,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重点阐述了发展环境、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二板块部署了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第三板块主要提出了一些保障措施。

“总体看,《规划》体现了‘四个注重’。”高杲说,一是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规划》在深入研判“十四五”时期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结构性就业矛盾将成为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并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大规模多层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改善劳动力要素质量。

二是注重政策的协同发力。《规划》把保障就业放在宏观政策的首位,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和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加强与其他各方面宏观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实现与就业政策的协同联动。

三是注重社会大众关心的重点领域。《规划》围绕优化就业创业环境、稳定重点群体就业、提高劳动报酬、改善就业服务、保障劳动者权益等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重点领域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政策举措。

四是注重解决长期性趋势性问题。《规划》聚焦人口老龄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对未来一个时期劳动力供需产生较大影响的长期性、趋势性问题。在强化大龄劳动者就业帮扶,加强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跟踪研判和协同应对,提升劳动者智能化技术通用技能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甚至是突破性的措施。

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

《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就业形势有哪些基本判断?促进更加充分更加高质量的就业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对此,高杲回应,展望“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总体分析研判,虽然未来一个时期在促进就业方面还会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以及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但是总体上还是有信心能够使就业保持稳定态势,从而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坚实牢固的基础。

高杲分析,积极因素方面,第一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为促进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撑。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经济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持续恢复,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也带动就业逐步企稳。

“从今后一个时期来看,我国已经转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劳动者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高杲说。

第二是我国的服务业和民营经济在不断发展壮大,从而为扩大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十四五”时期,国家将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深入融合,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创新发展,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同时,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民营经济稳定增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也将助力就业扩面提质。

第三是我们国家这些年来双创、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为扩大就业提供了持续有力的新动能。

“当然我们也看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也确实是比较复杂,具体到就业领域,矛盾和问题也会比较多,一些看得见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还会不断出现。”高杲说,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将成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这可能是我们对“十四五”时期就业形势最为基本的判断。其突出表现就是“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甚至可能出现强化。从总量上来看,城镇就业压力也仍然存在。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的复苏步履艰难,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还在持续。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恢复的均衡性和协调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此外,具体到劳动就业领域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来看,劳动领域政策制度与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还存在一些不匹配的问题。劳动力和人才的社会性流动渠道依然不够顺畅,就业政策服务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还存在一些差别,灵活就业人员,大龄和妇女劳动者等劳动权益的保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针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高杲表示,《规划》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设置了一些专栏行动来解决问题,以确保“十四五”时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多层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是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的有效手段。张莹介绍,《规划》将结构性矛盾有效缓解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以实施技能中国行动为牵引,大规模多层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劳动者素质的相关要求。具体措施可以细化为“实施两项行动、聚焦三方面发力”。

两项行动:一是继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开展职工的在岗培训,强化重点群体的就业培训,发展养老等生活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专项培训,开展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从业人员的专项培训,力争实现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过7500万人次。二是实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针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建设一批技工院校,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5万名高技能人才和乡村工匠。同时还将举办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

三方面发力:一是聚焦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发力。指导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结合市场需求变化和企业需要,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强化校企合作,加快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培训。加快新职业的发布,动态修订完善国家职业标准,积极开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培训。二是聚焦拓展职业技能培训多元化供给发力。构建以公共实训基地、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为主的多元培训载体,发挥企业职业培训的主体作用和职业院校的培训资源优势,同时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的相关行动。三是聚焦提高劳动者职业素养发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