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2021-08-26 13:00:34 来源:本网稿件 

深圳坚持“服务企业至上”核心理念,推进投融资模式创新,营造全社会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叶仕春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深圳营商环境改革坚持“服务企业至上”核心理念,充分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围绕市场主体关心关切的重点领域,滚动推出四轮改革政策;在健全法治保障体系、优化公平竞争环境、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等方面出真招、见实效,入选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

坚持“企业至上”核心理念

建立健全改革政策体系

为建立高效便利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渠道,深圳率先实施“证照分离”,实现开办企业“一网一次一日一窗零费用零跑动”,累计商事主体340.6万户,总量和创业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持续扩大简易注销范围,在全国首创除名制、依职权注销和企业“休眠”制度。出台实施全国首部地方个人破产条例,提供个人层面市场主体救治和退出渠道。

加快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搭建全市统一政务服务App“i深圳”,上线服务事项超过8200项,推动涉企政策线上直达企业。创新推出“秒批”“秒报”,全部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推动政务服务“免证办”和容缺办理。在全国率先推出区块链电子发票,累计开票量超过4000万张。

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实施“信用+监管”,率先打造全国领先的商事综合信用信息系统,归集全市73个单位、578万家商事主体(含注、吊销)的7.6亿项信用信息,推出首批83项联合奖惩事项。探索对“三新”经济包容审慎监管,制定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探索“小错免罚”包容柔性执法。在数字经济、细胞基因、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和前沿领域加强立法。

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投融资模式不断创新

深圳高度重视深化投融资工作,加快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强区放权改革力度,针对社会投资和政府投资的不同特点不断改革创新,夯实了经济增长基础,激发了投资活力。

率先建立“备案为主、核准为辅、属地管理、一网受理、全城通办、网上拿证”的社会投资管理新体制,实施企业投资核准范围最小化,核准事项减少90%、下放市级核准备案权限90%以上、备案项目占比95%以上,企业满意度95%以上,企业基本上可以不与经办人员见面即可完成项目核准和备案手续的办理,形成了市场开放公平、企业自主决策、政府高效服务的三方良性互动共赢的全新模式。压缩投资审批时限,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41个工作日,社会投资建设项目压缩至30个工作日。

推进投融资模式不断创新。制定出台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推动轨道交通、水质净化厂等6个市本级PPP项目,总投资186.3亿元。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博时招商蛇口产业园等3个项目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已于2021年6月1日成功完成产品发售,占全国首批试点项目的1/3。制定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实施方案,通过加大财政税收优惠力度、落实土地保障、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制定引导项目清单,探索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新机制。

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支持民营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深圳推动制定出台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重点在先进技术应用、金融投资、医疗健康、教育文化、交通运输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制定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行动方案,国有资金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原则上民营企业入围数量占比不低于1/3。在全国率先设立“企业家日”,营造全社会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实施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出台国资国企改革“1+12”文件,全面覆盖权责关系、结构调整、国企党建、选人用人、激励约束等重点领域。77.8%的国有资本集中到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为主体、金融准金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两翼的产业体系中,市属上市公司32家,资产证券化率达57.7%。深投控入选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市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比例达83.5%,面向全球市场化选聘8家直管企业17名高级管理人员,累计完成123家商业类企业经营班子整体市场化选聘。

拓宽市场主体融资渠道。设立千亿规模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300亿元优质上市企业共济基金和1000亿元规模的民营企业平稳发展基金。实施“千亿发债计划”,通过担保、贴息、减免债券发行费用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发债,累计完成民营企业债券发行624.18亿元。首创“金融方舟”企业扶持计划,加强政府、银行、企业合作,服务中小企业4.7万家,贷款3530.9亿元。

[责任编辑:张晶]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