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江县在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后续治理中,聚焦“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创新探索“一强三联”模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高寒
秋高气爽,艳阳高照。走进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高塔镇高家河村赵家大院聚居点,一栋栋规划有序、风格统一的房屋映入眼帘,整个聚居点环境优美、民风和谐,群众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南江县地处革命老区四川巴中,共有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217个、搬迁群众8422户31,087人。近年来,南江县在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后续治理中,聚焦“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创新探索“一强三联”模式,群众从土房搬进了新房,生产和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腰包鼓了起来,笑容多了起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党建强引领
共绘协同并进“同心圆”
“现在有困难可以找党员中心户帮忙办理,极大方便了我们的生产生活。”赵家大院聚居点的岳亮感激地说。南江县按照聚居点、党群服务中心和党组织建设“三同步”原则,构建起“聚居点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实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
“目前,我们已建立聚居点党组织103个,划分网格党小组168个,建立‘先锋驿站’95个、选派党员200名,实现了党组织有效覆盖。”南江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董金昌介绍说,在聚居点治理中,南江县还创新推出部门联村、单位党员干部联点、村“两委”干部联系、党员联户“四联工程”,每月25日集中服务、解决问题,累计服务群众1.5万余次,处理各类问题2.3万余件。
为使聚居点治理有制度保障,南江县还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的实施意见》《迁出地和迁入地村级组织沟通联系机制》等文件,村级层面建立了聚居点管理办法,全面推行“一约七会”,从资金、权益、民生等方面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
联盟拓富路
打出持续增收“组合拳”
“以前我必须到外地务工才能养活一家人,现在家门口就可以工作挣钱,还可以照管家庭。”南江县公山镇卫星村聚居点的李万由以前常年外出务工,如今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李万由梦想的实现源于卫星村围绕聚居点大力发展金银花产业,并努力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南江县还积极招引有资金、有技术、有责任的企业来南发展,同时大力培育本土集体资产管理公司,鼓励搬迁群众通过出租转包土地、参与合作社生产经营、到企业务工等方式,获得租金、股金、劳务收入。
“我们公司特别看好这里种植发展玫瑰和芍药的潜力,再加上政府各种优惠政策,最终决定在这里开设分公司。”南江县元潭镇康家岭村引进花能解语农旅开发公司,大力种植玫瑰和芍药,实现了商家盈利和群众就业“双赢”。
为解决搬迁群众增收难题,南江县坚持“内强”与“外引”联盟发展产业,探索实施“搬迁+产业”“搬迁+就业”“搬迁+企业”促增收组合拳,1万余人实现稳定增收就业。
联合抓治理
凝聚创新发展“向心力”
“我们这个聚居点以前环境卫生很差,乱倒乱放现象严重,通过环境卫生整治,现在变得干净整洁了。”南江县红光镇柏山村党支部书记杜伟介绍说,为了彻底改变人居环境,村上还制定了《环境卫生质量标准》,与群众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三包”责任制,同时设置“环境卫生保护岗”,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维护。
“各位乡亲,我在此给大家道个歉,我不该在露天坝里焚烧垃圾、污染环境,望大家原谅。”日前,在南江县下两镇江口村的建言中心内,村民周华向参会村民郑重道歉,得到了大家的谅解。
为了维护好聚居点公共秩序,南江县全面推行“四议四调四评”工作法,组建人民调解室,让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同时将“雪亮工程”作为聚居点治安管理的重要抓手,探索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我今天领了一袋洗衣粉和一包大米,现在政策就是好,做好事、守诚信还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奖励。”南江县创新推出的“道德积分+诚信档案”评比机制受到村民点赞。为了让有德者受到表彰奖励、失信者受到村规民约惩戒,南江县为聚居点群众建立一户一册道德和诚信档案2000余份,实行一季度一评议、半年一公示一表彰,将诚信、失信情况进行红黑榜登记管理,民风明显好转。
联手促融合
建设和谐邻里“一家亲”
“我们现在也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了,进出都可以坐公交车,20分钟就到城里了。”南江县桥亭镇九龙聚居区的王大爷开心地说。
在聚居点治理中,南江县在全面补齐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短板的基础上,全面配套服务设施,着力打造“15分钟服务圈”,努力实现服务融合。
为实现利益融合,南江县以十户为单位建立联户组450个,年初联户长结合联户组实际,围绕产业联户、乡风联户、秩序联户、环境联户等内容确定任务并公开承诺。“村党组织每季度组织联户长、业主委员会、群众代表对聚居点农户形象和联户长开展评比。”卫星村支部书记李晓玲说,对排名前5位的农户授予流动红旗,并在享受惠民政策、产业项目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不断构建和谐共同体。
同时,南江县还在聚居点探索开设一个村史馆、成立一支文艺队、举办一次团体宴“三个一”工程,28个聚居点建立村史馆,36个聚居点文艺队开展“迎新春”“庆七一”等文艺展演29场次,开办“幸福邻里情”团圆宴活动12次,为群众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拉近邻里距离,实现聚居群众从表面融合向情感融合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