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东北亚水塔” 让绿色发展走深走实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报道之一
2021-08-24 15:11:03 来源:本网专稿 


呼伦湖水域面积恢复至2144.9平方公里

呼伦贝尔市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0%以上

32万平方公里的大兴安岭有16.3万平方公里在呼伦贝尔市

阿荣旗伊利项目优然牧业第一示范牧场挤奶车间


□中国改革报记者 于保明

□任阿龙

截至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0%以上,优良天数比例高达99.4%,居全区各盟市之首;呼伦湖水域面积恢复至2144.9平方公里,较2011年增加300多平方公里……不寻常的年份,这组数据意味深长。

生态是呼伦贝尔市立市之基,呼伦湖是呼伦贝尔市生态的“晴雨表”,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这是道压轴必答题,呼伦贝尔市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呼伦贝尔市广大干部群众把认真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当地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经过不断探索实践,确立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方式。

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一切由此启程,一切因此壮阔。推动生态产业化,依托大草原、大森林、大冰雪、大空域和好空气、好水源、好土壤、好风光,拓宽生态产品价值新路径,切实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推动产业生态化,让产业变绿,让绿色产业变多。底蕴深厚的呼伦贝尔大地,以滚石上山之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新路。

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坚决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

32万平方公里的大兴安岭起于呼伦贝尔市,终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长1400公里,有24万平方公里在内蒙古境内,其中16.3万平方公里在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水系共有3000余条水流,均起自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西坡形成的海拉尔河、伊敏河、根河等汇聚至额尔古纳河,其中海拉尔河上游主要支流库都尔河是黑龙江的源头(南源);东坡雅鲁河、诺敏河、霍林河等自西北向东南注入嫩江,是嫩江的正源。故,大兴安岭承担着东北亚地区的水源涵养功能,被称为“东北亚水塔”,生态功能不言而喻。

打开呼伦贝尔地图,呼伦贝尔大兴安岭林海、呼伦贝尔大草原和众多的湿地、湖泊唇齿相依,共同构成了祖国北疆非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对呼伦贝尔市生态文明建设一直牵挂于心,多次对呼伦湖流域生态与环境综合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使命担在肩上、责任记在心里、举措落到实处,呼伦贝尔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永葆呼伦贝尔的秀美山川。

“十三五”以来,呼伦贝尔市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决将呼伦湖流域生态与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头号生态工程,全面完成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和流域再生水回用项目,持之以恒改善水质、稳定水量,呼伦湖水面面积稳定在2030平方公里左右,再现“天鹅飞来不想回”的醉人美景。大力实施天保工程,深入落实20万亩已垦林地退耕还林还草试点任务,巩固拓展商业性停伐成果,公益林保护面积增至1972.1万亩,累计清收已垦林地109.5万亩,森林蓄积量保持在12.7亿立方米以上。全面落实草畜平衡、生态补奖等政策,退牧还草447.8万亩。2019年,呼伦贝尔市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70%以上,这是十年来的最高水平,且该数值还在逐年增加。2020年,呼伦贝尔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高达100%,稳居全区12个盟市首位。

初到呼伦贝尔市的第一感受是天蓝、草绿、空气清新,在与当地干部群众接触过程中,能切身体会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意识已经根植在这片沃土。海拉尔区居民张炳旺自豪地说:“别说外地人,就是我们本地人也觉得这几年的生态环境变化很大。”

生态产业化,让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要绿色,也要发展。呼伦贝尔市谋定,要向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要效益,紧紧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把绿色的草原、森林、河湖、天然有机的农畜林产品、寒冷气候环境和富集的冰雪资源开发好、利用好,把生态资源和气候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产品优势、质量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实现生态产业化。

走进阿荣旗那吉镇东侧的呼伦贝尔绿色食品产业园区,伊利有机乳制品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台台机器轰鸣作响、一辆辆运输车穿梭而过、几百名工人争分夺秒抢进度……阿荣旗位于国际公认的黄金奶源带,全旗有234.7万亩优质天然草牧场、470万亩黑土地。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阿荣旗引进伊利有机乳制品项目,目前,项目一期和系列奶源基地建设项目同步开工,项目建设日处理鲜奶4000吨生产线,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阿荣旗奶源基地规划建设规模化奶牛养殖示范牧场13个,奶牛养殖规模将达到12万头。

呼伦贝尔市从全产业链条发展角度推动阿荣旗乳业从种植业结构、奶牛养殖现代化,延伸到包装、印刷、物流行业,再到牧业机械、饲料加工、动物保健、生物制药等,最终将形成一个依托生态、环境友好、多维度、立体化的产业链集群。

最近,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宝山镇西宝山村鑫牧原牲畜养殖有限公司的300多头生猪又要出栏了。“自2019年一期建成以来,生猪养殖项目在生产运营期间不断壮大规模,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还有效带动了周边地区畜牧业发展。”该企业负责人张洪雨说。

依托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和黄豆高产区的生态优势,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大力发展饲料加工与生猪养殖、屠宰及深加工,呼伦贝尔大红门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丰汇达粮食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已入驻投产。产业发展激发了当地农户种植玉米(含青贮玉米)、大豆和养殖生猪的积极性。洪宇玉米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呼伦贝尔市圣禹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生猪标准化养殖项目等种养殖组织和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生猪产业集群已现雏形。

“这里以前是块涝洼地,水大就把庄稼淹了,有的村民干脆就不种了。现在这些涝洼地都改成了水田,地价比原来翻了一番。”阿荣旗新发朝鲜民族乡长发村村民赵广志说。依托独特的水资源及气候资源,阿荣旗改良耕地,大力发展水稻种植,将原来遭“嫌弃”的涝洼地改成了水稻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耕地面积,改善了生态环境。阿荣旗新发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彭旭忠说:“阿荣旗水好、稻米更香。下一步,我们将借助独特的生态优势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科学管理种植,全力打造‘呼伦贝尔冰香稻’品牌。”

呼伦贝尔大草原不仅是“诗和远方”,在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制度、草原生态不断恢复的同时,呼伦贝尔市还大力发展绿色优质乳、肉、草,发展生态畜牧产业。

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呼硕嘎查艾伊提畜牧养殖基地,与科研机构合作繁育的草原短尾羊已经成为这里的新星。目前,草原短尾羊已入选国家畜禽新品种目录,填补了我国北方高寒地区短脂尾型绵羊品种的空白,全市良种肉羊年供种能力达到2万只以上。

在呼伦贝尔市几代农牧人的辛勤繁育下,三河牛逐步适应并发展成耐寒、耐粗饲、宜放牧、适应性强、遗传性能稳定、产奶高、肉质好的优良畜种,是我国首个自主培育的乳肉兼用型品种牛。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不断提高三河牛品质和供种能力,加强三河牛改良繁育,逐步扩大核心群规模,三河牛存栏量已超过8万头。

利用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近一段时间,已是花甲之年的张秀荣为摆脱贫困创业种植黑木耳的励志故事得到了很多媒体的关注,张大妈的黑木耳火了。“7年前,家里出现变故欠了很多外债,后来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开始养殖黑木耳。我们这地方就适合养木耳,环境好,所以木耳也特别好吃。”张秀荣说。蒙古栎是大兴安岭林区重要用材树种,目前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当地居民用蒙古栎枝丫或锯末栽培黑木耳。用蒙古栎栽培的食(药)用菌产量高、品质好。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定位,积极推动扎兰屯市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截至目前,已建成食用菌研究所1家,长征、森宝、森通等黑木耳生产加工龙头企业5家,研发出黑木耳饮料、黑木耳粉等10余种产品。

在销售上,扎兰屯市通过良好的生态赋予产品强劲的竞争力,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森通、森宝、张大妈等企业及合作社实现在天猫、苏宁易购、淘宝等20余家平台网上销售黑木耳,初步形成了线上、线下立体销售网络,实现了黑木耳栽培1500万袋、产值过亿元,菌农由124户发展到216户,菌厂由39个发展到76个,带动菌农年均增收12,037元。

2020年首批“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保护名录启动,扎兰屯黑木耳列入名录,有效提升了呼伦贝尔市地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加速地方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特色产品国际化、全球化。

依托生态优势发展新兴产业。

呼伦贝尔冬季寒冷漫长,平均气温在-25℃左右,历史最低气温达到-58℃。呼伦贝尔市创新发展思路,将“冷资源”变为“热产业”。牙克石市成立了内蒙古寒地冰雪气候研究中心,依托亚洲太平洋地区冬季汽车测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极冷环境下汽车等工业品耐冷性检测检验及大数据产业。建设陈巴尔虎旗冬季汽车试验试驾产业园,推进依托临空产业园发展寒冷地区飞行训练,谋划发展大型客机耐冷性测试,探索发展新材料、电池等工业产品耐冷性测试产业。

在旅游旺季,呼伦贝尔牧云山顶观景木屋一房难求。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坚持“共抓生态大保护、共推全域大旅游”发展思路,摆脱传统“门票经济”模式束缚,树立全域旅游思维,突出草原文化体验游、田园休闲游,与内蒙古森工集团强化地企协同发展推动森林康养旅游项目建设。随着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旅产品日渐丰富,呼伦贝尔生态游、冰雪游、森林康养游、边境游已成为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热销产品。

如何妥善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呼伦贝尔市在推动生态产业化过程中找到了答案。依托生态优势,草原短尾羊、三河牛、三河马、水稻、玉米、大豆、黑木耳等一大批优势农畜林产品快速发展,下游产业链不断延伸,以生态为核心竞争力的“呼伦贝尔”区域公用品牌赋予当地农畜林产品越来越高的生态附加值,呼伦贝尔草原羊肉、牛奶、大豆、牛肉、芥花油、黑木耳、马铃薯、蓝莓8个区域公用品牌效应日益明显;对30余家企业进行品牌授权,连续两年举办“内蒙古味道·呼伦贝尔草原羊肉美食节”,专门搭建呼伦贝尔物产供应链管理平台,参与企业达到150多家,上线产品1000多种;同时,建设集线下农牧林产品展示销售、线上电商直播带货、物流快递发货于一体的中俄蒙物产展示中心,进一步拓宽品牌产品销售渠道。

2019年,“呼伦贝尔草原羊肉”荣登中国农业品牌目录,荣获“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等9个奖项;2020年,“扎兰屯黑木耳”列入首批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保护名录;“呼伦贝尔芥花油”获“中国品牌农业神农奖”;“呼伦贝尔牛奶”入选内蒙古农牧业品牌目录;塞尚乳业超高温灭菌稀奶油、纯牛奶等产品成功上市,并获得良好市场反响;农垦集团积极创新开发奶酪产品,开发出以三河牛鲜乳生产的独具中西特色的奶酪。

产业生态化,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让产业变绿

在产业生态化推进中,呼伦贝尔市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标准,加快现有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大资源消耗低、副产品可循环利用、不破坏不损坏环境产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着力打造绿色农牧业、绿色矿山、绿色制造业、绿色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生态化。

开车行驶在矿区,一阵微风吹过,一整片的绿草跟着点头,一株株绿树随风摇曳。这“一整片的绿草”就是矿山公路旁占地30公顷的绿化区。“经过多年的绿色矿山创建,我们对露天采场及周边层层‘设’绿,打造出一道道植被景观,实现了矿区与草原同绿、美丽与发展共赢的良好局面。”伊敏露天矿工作人员说。

据了解,2019年伊敏露天矿引进一套年剥离量1100万立方米的剥离全连续系统,2020年引进电动卡车用于剥离。这些工艺系统均采用纯电力驱动,减少了大量燃油尾气排放和扬尘污染。在新工艺引进和应用过程中,伊敏露天矿主动改造、自主创新,申报并获得了100余项专利授权,实现了设备长周期稳定运行,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保障和动力。目前,伊敏露天矿已形成相对完整的植被恢复景观,即采坑、正在排弃的排土场、已恢复植被的排土场、乔灌草等绿化植被带、主干道路等层层相连的景观。恢复过程中,还将矿区内的低洼自然地貌修复成湿地景观。

在阿荣旗,投资30亿元的齐鲁生物制药项目一期于2020年8月投入生产。该项目主要产品多杀霉素是一种利用玉米、大豆制品作为主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大环内酯类生物杀虫剂,产品具有广谱、高效、无耐药性、对人和哺乳动物几乎无毒、在自然界易降解等特性。此项技术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市场前景广阔,尤其是发酵生产工艺与传统农化生产工艺不同,对环境友好,不受制于环保压力,生产更加稳定。

呼伦贝尔东北阜丰公司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设备,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减少了废弃物排放;同时,不断推广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建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实现了绿色发展。

面对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面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富饶和谐安宁呼伦贝尔”的美好愿景,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呼伦贝尔市正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各方面进行一系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让“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动实践更加切合民众的现实诉求,增进民生福祉,为内蒙古走向高质量发展提速增色。

(本文配图由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