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湖流域环境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报道之三
2021-08-24 15:04:14 来源:本网专稿 


繁育中的鸬鹚

截至6月,呼伦湖水域面积达2144.9平方公里,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红嘴鸥

丹顶鹤

绿翅鸭

飞行的白琵鹭


□中国改革报记者 于保明

□任阿龙

夏日的呼伦湖,碧波千里,湖畔郁郁葱葱的芦苇丛和柳灌丛随风摇曳。微风荡漾的湖面上,从四面八方迁徙而来的各类候鸟,聚集在一起捕食、嬉戏、追逐。

“真是太漂亮了!”呼伦湖的美景让游客们情不自禁发出惊叹。

曾经一度“萎缩”的呼伦湖,如今百鸟翔集,“草原明珠”焕发出更加耀眼的生机与活力。这一切,得益于呼伦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各类项目的扎实推进。

刻不容缓

打响环境生态治理攻坚战

千百年来,宛如碧玉一般镶嵌在青翠草原的呼伦湖,用这一池碧水滋润着茫茫草原,孕育着这里的万物生灵。

2002年之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呼伦湖面积持续缩小,周边湿地萎缩,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减少,生态问题凸显。

一场呼伦湖流域环境生态治理攻坚战随之打响。

呼伦贝尔市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呼伦湖流域生态与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引河济湖和河湖连通工程进行水资源调配,取缔关停旅游企业拆除违规建筑,实施生态移民、草原奖补、部分休渔、环湖沙化土地治理……一系列硬核措施让“草原之肾”重现生机。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呼伦湖!这是呼伦贝尔市的誓言和承诺,也是他们执着坚守的底线和不懈努力的方向。

快马加鞭

保护和修复流域生态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

“这里曾经就是一片洼地,经过科学的规划和建设,不但为群众打造出一方休闲娱乐的亮丽景观,还提高了中水回用率,为呼伦湖流域水质改善增添一份保障。”望着飞鸟翔集的呼德诺尔人造湿地,新巴尔虎右旗水利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日前,新右旗成功将污水厂处理后的中水引入环城河道,约4000米的环城水系如一条丝带绕城而行,与呼德诺尔人造湿地融为一体,让草原小镇更加舒适、灵动。

呼伦湖流域的再生水回用工程只是综合治理的一部分。“十三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呼伦贝尔市严格遵循自治区确定的“稳定水量、改善水质、提高环境质量”核心治理目标,紧紧围绕“最大程度削减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不利影响”治理方向,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治理项目为抓手,坚持“点上治理与全流域治理并重、河湖治理与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并重、工程治理与科学管护并重”,深入落实多项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

呼伦贝尔市开展环湖沙化土地治理、草地退化治理、入湖河流沿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工程项目,流域草原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环呼伦湖植被恢复明显,植被覆盖率逐步提升,草地退化、沙化程度得到有效遏制,2016年至今累计治理呼伦湖流域沙化土地83.8万亩。结合国家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呼伦贝尔市在呼伦湖周边草原实施禁牧1268万亩、草畜平衡4365万亩,将呼伦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57万亩草场自2020年起全部实施禁牧,在保护环湖周边草原生态系统的同时,有效减少了面源污染对于河湖水质的影响。

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呼伦湖水域面积达到2144.9平方公里,较2011年增加300多平方公里,湿地生态逐步恢复,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进一步筑牢了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务实笃行

让“草原之肾”迎来重生

呼伦湖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荒漠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维系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支撑点和深受国际关注的生态保护热点区域。

“要遵循自然规律,突出问题导向,坚决杜绝人为污染破坏,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影响。”“要科学分析研判,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全流域治理,做到精准施策、对症下药、久久为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多次对呼伦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为有效治理呼伦湖,呼伦贝尔市多次专题研究推进治理保护工作,积极谋划保护和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移民、水资源科学调配、部分休渔……一项项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让“草原之肾”呼伦湖迎来重生。

按照自治区工作部署,2014年,呼伦贝尔市启动了限产休渔,每年限捕1000吨。目前,休渔限产已顺利结束,结合增殖放流、土著鱼种繁育研究,有效促进了呼伦湖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

在顺利开展休渔限产的基础上,呼伦贝尔市自2020年起全面禁止呼伦湖水域的商业捕捞。同时,积极引导呼伦湖渔业公司退捕转产,调整企业产业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为建立符合呼伦湖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特定功能性企业奠定了基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守生态底线和环保红线、坚持绿色发展是呼伦贝尔不变的承诺。2009年建成引河(海拉尔河)济湖(呼伦湖)工程,在恢复海拉尔河与呼伦湖自然连接渠道的基础上,2014年、2017年分别实施了引河济湖二期工程和下游渠道护岸项目,通过建立呼伦湖水资源配置和调度运行管理机制,编制实施《呼伦湖水资源配置及调度运行管理机制实施方案》,进一步保证生态补水能力,为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生态环境改善创造良好条件。

为让绿色发展的底色和成色更加明亮,呼伦贝尔市严格按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保护与治理的要求,坚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机理和规律科学施策。如今,呼伦湖水量稳中有升,水质指标持续稳定。

进而有为

湖区变身候鸟家园

“现在生态越来越好了,更多鸟儿选择在这里栖息繁殖。我们不断加大巡护力度,24小时值守巡查,并且利用数字监控平台进行24小时监控,保证鸟类栖息环境的安全。为确保候鸟安全归家,保护区加大了野外日常巡护监测力度。同时,通过开展保护候鸟活动等多项举措,在保护区周边形成一道爱鸟护鸟的生态屏障。”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窦华山说。

丰盈的河湖、鲜美的水草,开阔的沼泽湿地和草原……每到鱼群繁殖和候鸟迁徙的季节,呼伦湖总会成为鸟鸣鱼跃的幸福天堂。尤其是呼伦湖西南的芦苇沼泽和乌尔逊河流域的芦苇沼泽、河道柳灌丛、河漫滩草甸湿地,成为鸟类栖息繁衍的重要区域。

守住生态之基,呵护一湖碧水。只有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整体施策、多策并举,统筹考虑,才能达到系统治理最佳效果,推动呼伦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为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影响,更好营造野生动物生存、繁殖的安全环境,在稳步推进治理项目建设的同时,呼伦贝尔市持续提升科研监测和管护执法能力。覆盖呼伦湖保护区全境的视频监控系统与数字化平台、先进的移动执法设备,犹如“千里眼”“飞毛腿”,为科研和管护工作插上智慧的翅膀。这不但对各类违法行为形成极大震慑,还为观测记录和救助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多便利。

乌兰诺尔湿地因有丰富的饵料、安全的栖息环境,早已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重要的驿站。近几年,在呼伦湖自然保护区又多监测记录到鸟类12种,2020年春季和夏季的鸟类种群监测数量较2012年分别增加了14,000余只和60,000余只。

数据显示,2013年至今,呼伦湖自然保护区内记录到的鸟类种类及个体数量均呈连年增加态势:鸟类由333种增加至345种,其中包括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和Ⅱ级保护动物鹰鸮、凤头蜂鹰;呼伦湖水系鱼类种数由32种增加至35种;哺乳动物种类已由35种增加至38种。2020年,在乌兰诺尔还出现了8匹狼成队而行的景象,呼伦沟地区的野生黄羊种群也由最初的8只繁衍到60余只。

为更好保护呼伦湖、保护呼伦湖水域渔业资源与环境、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提升对呼伦湖的科研监测能力和管护执法能力,呼伦贝尔市在呼伦湖综合治理一期项目中实施了保护区监控系统及数字化平台建设项目,构建“互联网+视频监控、生态科学监测、大数据云计算处理”的现代信息化平台。

呼伦湖管护人员介绍说,在呼伦湖7400平方公里的重点保护区域内,围绕着8个管护站和5个核心区,共建设了29个监控视频的塔台,有468公里的环形数据网络,在重点监测区建设了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3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对呼伦湖保护区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控。

凝心聚力

全民携手保护“母亲湖”

嘎拉达白辛管护站站长李国海说:“守好呼伦湖,日常巡湖巡护不可少。宣传教育同样重要,得让所有人都明白保护呼伦湖、保护‘母亲湖’的重要性,和我们携起手来抓保护。”

万人万双手,拖着泰山走。呼伦贝尔市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持续加大宣教力度,采取志愿活动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牧民群众保护环境卫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引导带动广大群众参与到呼伦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来,营造全民共护“母亲湖”的良好社会氛围。

2020年8月,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发《开展万人志愿者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广泛动员引导更多志愿服务力量参与呼伦湖生态保护事业,是提倡全民参与、全民保护,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一次积极尝试。《方案》计划组织一批有志于呼伦湖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志愿者,建立万人志愿者队伍,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志愿活动,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呼伦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用他们的行动言传身教,带动更多人民群众投入到志愿活动中来,可持续树立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巩固保持治理成果。

“作为保护区人,更应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呼伦湖保护区综合执法局副局长高德政说。

蓝天碧水,远古的绚丽与天成的雄浑在这里交相辉映;沙鸥翔集,鱼戏浅底,人们或岸边信步,或湖中泛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人们的全力修复、精心呵护下,那个“海一样的湖”终于归来:水天一色,烟波浩渺,原始而粗犷,秀丽且洁净,静若处子微波荡漾,动如蛟龙惊涛拍岸……

(本文配图由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