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产业变“绿” 让绿色产业变多

2021-08-24 13:51:49 来源:本网专稿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报道之六

全国第一家大型煤电联营企业——华能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民航大学内蒙古飞行学院实训基地韩冷摄

齐鲁制药生产车间


□中国改革报记者 于保明

□任阿龙

蓝蓝的天,宽阔,辽远……

绿绿的草,舒展,无边……

“呼伦贝尔绿”令人心旷神怡……

近年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实施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森林等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坚决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呼伦贝尔市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守住绿水青山,优化升级产业,全面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与产业融为一体,绿水青山的金山银山“成色”越来越足。

在产业发展上,呼伦贝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标准,加快现有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大资源消耗低、副产品可循环利用、不破坏和不损坏环境产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着力打造绿色农牧业、绿色矿山、绿色制造业、绿色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生态化,交出一张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

绿色矿山扮靓草原

内蒙古是矿产资源大区,也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近两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贯彻中央部署,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大力整治矿区环境,通过绿色矿山建设促进矿业转型升级。

为切实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呼伦贝尔市政府印发了《呼伦贝尔市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呼伦贝尔市绿色矿山建设规划》和《呼伦贝尔市中西部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构建完整的绿色矿山规划建设体系,为全市绿色矿山建设擘画绿色蓝图。

开矿不见矿,矿在美中藏。在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全国第一家大型煤电联营企业——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伊敏露天矿,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绿色的地毯上。

经过多年的绿色矿山创建,伊敏露天矿对露天采场及周边层层“设”绿,打造出一道道植被景观,实现了矿区与草原同绿、美丽与发展共赢的良好局面。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1976年7月,伊敏露天矿的先辈们在茫茫的草原上白手起家。他们不畏严寒,脚踏草地,头顶蓝天,接受汗水与冰雪洗礼的同时始终牢记“莫让后人问草原在哪里”的警示,默默践行“只允许把这里变得更好”的承诺,坚持“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将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与基建和开采工作同步推进。

尤其是近几年来,为了打造绿色矿山,伊敏露天矿人不忘初心,用两个月时间将占地4万余平方米、土方堆砌量21万立方米的废除破碎站及基础“愚公移山”,将6万余平方米低洼区“精卫填海”,将10万平方米的废品堆置区、闲置空地等“整容化妆”,最终形成了植被恢复区20多万平方米,用勤劳的双手成功地将一条绿化毯披在矿山公路和露天采场之间,罩住土壤、阻尘吸尘、美化环境。

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伊敏露天矿范围内植被区面积已突破724万平方米,累计绿化面积1.9万余亩,形成灌木林地4500亩,初步形成了环坑路旁乔木林、乔木林搭接坡面灌草结合灌木林、灌木林搭接排土场顶部多种草本植被区的植被景观,从矿坑内外望去均是层次分明的绿,即使大风天气,灰尘也难以穿过层层“障碍”逃出去,真正实现了“开发与保护同步,美丽与发展共赢”。

绿色矿山贵在坚持。在多年的发展实践中,伊敏露天矿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从多个环节打造美丽矿区。该矿坚持握住绿化土不动摇,坚持重塑原地貌不动摇,坚持提升土壤质量不动摇,通过实践总结,现已形成成熟的植被恢复模式。植被恢复的第一年选择多种草本植被进行混播种植,种草后的3年内在种草区域栽植灌木,灌木选择具有改良土壤效果的物种,使草本植被互利共生——草本植物在灌木郁闭前起到固持土壤、防止扬尘的作用,灌木具有固氮作用,为草本植物生长提供养分。在矿区周边、工业场地周边、道路旁栽植适宜本地生长的乔木,形成矿区周边绿化抑尘带。

从蚕食青山绿水到反哺生态环境,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和内蒙古自治区关于绿色矿山建设相关工作要求,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矿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矿山奏响绿色发展主旋律,绿色矿山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

在华能伊敏露天矿,通过发挥“煤电一体化”生产优势,实施应用绿色采矿工艺、探索土壤改良等复垦绿化技术措施,实现了煤、电、水、灰、土的高效循环利用,逐步建立了适应呼伦贝尔地区草原生态恢复的“伊敏模式”。

在中国黄金集团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通过与设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联动攻关,采用新的工艺流程、大型设备和生产组织布局,创造了国内矿业界多个第一,引领了国内有色工业发展方向,并依靠领先科技,打造出资源开采规模化、采选一体化高效利用的新模式。

呼伦贝尔切实增强绿色矿山建设的紧迫感,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督促矿山企业加快绿色环保技术工艺设备升级,牢牢把握绿色矿山、智慧矿山、安全矿山、和谐矿山的深刻内涵,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科技创新,全力打造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生态优良、矿地和谐、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绿色矿业发展样板区,真正形成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矿业发展新模式、新机制,带动全市矿业发展步入绿色良性可持续发展轨道。

绿色产业绚彩绽放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呼伦贝尔已成为企业发展的自觉行动,越来越多致力发展绿色产业的环境友好型企业,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手段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添加“绿色动能”。在发展绿色产业方面,呼伦贝尔市瞄准绿色化、智能化、中高端化方向,构建环境友好型企业的绿色发展体系,厚待青山得“金山”,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行动,将环保压力变为发展动力,不断提高经济“含绿量”。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立足岭东、岭西独特自然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全面加大伊利、塞尚乳业、齐鲁制药、阜丰科技以及农垦集团、肉业集团等龙头企业支持力度,推动形成玉米、肉羊、肉牛、大豆、奶业、小麦、马铃薯等产业集群。

扎兰屯市地处东北玉米黄金带,该市及周边玉米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依托丰富的玉米资源,扎兰屯市全力培育壮大阜丰公司,以此为龙头带动玉米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

呼伦贝尔东北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呼伦贝尔岭东工业开发区,是阜丰集团投资建设的大型氨基酸及其衍生制品生产和研发基地,先后建成了年产10万吨苏氨酸、20万吨谷氨酸钠、60万吨复混肥等项目。特别是2016年以来,扎兰屯市委、市政府坚决推动企业强意识、抓技改、增质效,组织企业实施了一批环保技改项目,企业环保意识、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发生巨变,全力向绿色化、可持续方向转型发展。

走进呼伦贝尔东北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只见运输玉米的大型车辆排出几百米远,厂房内忙碌的工人、先进的全自动进口设备、繁忙而精准的机器人,到处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令人深刻感受到大项目推动大发展的劲风热潮和高新技术给企业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在抓好玉米产业发展的同时,扎兰屯市加快培育玉米、秸秆、畜产品等7个百万吨级绿色农畜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全力建设内蒙古东部重要的新型工业集聚区。

项目建设是阿荣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希望所在。一直以来,齐鲁制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秉承“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像研究药品一样研究提升环保工艺”的态度,严格贯彻实施与国际接轨的EHS理念,持续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不仅环保理念领先,齐鲁制药还不惜重金投入环保,截至目前,累计用于环保的固定资产投资已达20亿元,每年用于环保运维的投入超过2亿元。

2020年8月17日,齐鲁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呼伦贝尔分公司阿荣旗基地多杀霉素项目正式投产,标志着阿荣旗绿色高端有机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大幕正式开启,引领当地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步入快车道。

多杀霉素是齐鲁制药集团绿色生物农药核心产品,已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录,是一种属于可天然降解的绿色环保生物杀虫剂,在环境中经光解和微生物等多种途径降解,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水、氮气等自然成分。多杀霉素以玉米、大豆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进行生产,广泛应用于有机农作物种植、公共卫生安全、国家粮食仓储等领域,具有广谱、高效、无耐药性、对人和哺乳动物几乎无毒、在自然界易降解等特点,产品广泛替代剧毒化学农药,是我国绿色生物农药可持续开发的重大突破之一,对于有效消除农业面源污染、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齐鲁制药阿荣旗基地多杀霉素项目负责人说,在项目建设中,企业始终坚持绿色环保理念,严格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和当地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要求;强化生产全过程管理,积极探索绿色节能举措,全力打造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工厂;把气体异味处理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在国内率先开发生物发酵行业生物组合法去除异味技术,采用双吸塔去除污水和废气异味,同时还可减少溶媒消耗,目前已建成20余台大型生物除味塔并投入使用,彻底根除发酵异味,真正打造绿色工厂。

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在齐鲁制药、伊利等绿色产业项目的助力下,一个经济循环发展、绿色化的国际型小镇正在阿荣大地崛起。

绿色发展是可持续性发展的永恒主题。呼伦贝尔晟通糖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1月在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工业园区成立,是一家依托呼伦贝尔市丰富的自然资源,致力在额尔古纳市域及周边范围内打造“甜菜种植—甜菜制糖—酵母产业—生物有机肥”完整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甜菜制糖业为核心,以生物、信息和大型农机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近年来,额尔古纳市高度重视甜菜产业发展,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甜菜种植技术水平,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有效推进当地农牧业产业发展,切实把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临空经济振翅高飞

大力发展临空产业不仅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满足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同时有利于提升城市和区域整体竞争力。扎兰屯市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对民航事业发展投资的有利契机,以扎兰屯成吉思汗支线机场为平台,以专业飞行为支撑,以中国民航大学内蒙古飞行学院为载体,全力推进临空产业发展。

近年来,扎兰屯市已累计投入约2亿元,建成1.3万平方米综合实训楼、7.3万平方米停机坪及联络道、3300平方米机库的实训基地,并将10.7万平方米的原农牧学校校区提供给内蒙古飞行学院作为教学基地,学院硬件建设达到国内一流水平。2019年,学院共组织飞行训练269日,完成飞行训练14,248.42小时、同比增长27.34%,起落23,315架次、同比增长11.88%,全年飞行转场1035架次,其中“扎兰屯—乌兰浩特”飞行转场847架次,占总转场架次的81.84%。

目前,委托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扎兰屯临空产业发展规划基本完成,规划建设远期7平方公里、近期4平方公里,集专业飞行、专业训练、通航维修、航空物流、航空旅游、航空运动等为一体的临空产业集群,努力把扎兰屯市打造成中国北方航空特色小镇。

扎兰屯市积极与中国民航大学深度合作,不断做大做强临空产业,全力支持内蒙古飞行学院发展壮大。利用呼伦贝尔空域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采取“1+1+X”模式,建设以扎兰屯为核心,以直线距离超过450公里的转场飞行基地、蒙东地区若干个训练附属基地为补充的中国民航大学内蒙古飞行学院训练机场体系,形成年培训600名学员、飞行12万小时、产值4亿元的训练规模。

全力推动天津杰普逊国际飞行学院拓展机务保障维修定检和通航业务。在保障内蒙古飞行学院运行的基础上,开展“145”独立维修资质并运行,适时启动“147”机务人员维修执照培训,积极拓展飞行员私照培训、飞行体验和空中游览等业务,探索短途通勤航空客运飞行(135部)业务,建设覆盖呼伦贝尔、辐射蒙东地区和东北三省、以通用飞行器维修定检养护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集聚区。

全力打造中国民航大学域外培训主基地。以内蒙古飞行学院教学基地为依托,积极争取中国民航大学将学术交流、专家培训、通用航空智库建设、国航公司飞行员培训等域外培训教学基地设在扎兰屯市,依托校地教育资源优势,积极推动资源共享、联合办学。

全力助推通用航空试点取得重大突破。力争把扎兰屯临空产业发展规划和呼伦贝尔市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纳入中国民航大学“十四五”后期及中远期规划,抓住国家新一轮发展民航事业重大机遇,依托中国民航大学在飞行员培养、通用航空适航保障、通用航空协会相关低空开放系统研究及智库和体制机制保障、学术理论、政策法规等方面优势,依托呼伦贝尔机场体系建设优势和内蒙古飞行学院及天津杰普逊国际飞行学院业务拓展优势,助推低空空域开放试点工作,全力打造“乌阿海满扎”通航枢纽。

当前,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在形成,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任务。培育新动能需要新的要素支撑,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速度经济时代背景下,机场不仅仅是一个运输节点,更是新兴经济的一个强力启动点。新常态下,以枢纽机场为引擎竞相发展临空经济区将成为地方政府撬动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

扎兰屯市临空产业园将着力打造以扎兰屯成吉思汗机场为支撑,以中国民航大学内蒙古飞行学院为载体,集飞行培训、通航维修、专业飞行、航空展览、航空俱乐部、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航空产业集聚区,发展临空产业,打造航空产业链,为呼伦贝尔市实现绿色崛起插上腾飞的翅膀。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临空经济区整体起势、加速成势的关键之年。扎兰屯临空产业将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全力保障机场转场运营,实现基础设施配套、“双招双引”、项目建设齐发力显成效结硕果,全力打造以现代物流、航空事业等为主导产业的“多元综合型”临空经济发展格局,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现代化呼伦贝尔贡献临空力量。

产业生态化,就是要让产业更“绿”,让产业发展更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呼伦贝尔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绿色农牧业、绿色矿山、绿色现代服务业带动下,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走出“产业生态化”新路。放眼未来,呼伦贝尔市将继续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引领,为生态种下“绿色”希望,为产业贴上“绿色”标签,为城市书写“绿色”未来……

(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由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