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防汛安全屏障

2021-08-18 16:00:00 来源:本网专稿 

安徽亳州市综合施策,“城市看海”基本解决

□中国改革报记者 华铭

□保妹

2018年夏天,受台风“温比亚”影响,安徽省亳州市主城区陷入一片“汪洋”。此后,亳州市痛定思痛,开出综合施策药方,多措并举连下“猛药”,实施“排水防涝三年行动计划”,向城市内涝“宣战”。

2018年以来,亳州市投资5.3亿元,完成河道治理39.5千米、修复水体95万平方米;投资6.3亿元,完成22条主次干道、46条背街小巷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改造管网91公里、整治易涝点248处……如今,即使是汛期大暴雨期间,也很难看到“城市看海”景象。

综合施策建“海绵城市”

以前,一下暴雨亳州市区刘园新村小区就积水。今年7月26日~28日,受台风“烟花”影响,亳州市自南向北出现强风雨天气,强度与2018年“温比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今年这里却没有出现“城市看海”。

这得益于亳州市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融入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2019年,在刘园新村老旧小区改造中,小区道路及停车位使用透水材质,可以控制雨水径流,绿色又环保。同时,修建拦水沟,改造地下管网,实现雨污分流。

近年来,亳州市在黑臭水体整治、水系公园建设、河道治理、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建设中,通过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生态驳岸、多功能调蓄等措施,建设“海绵城市”,增强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功能。

“海绵城市”具有“渗、滞、蓄、净、用、排”作用,从源头削减雨水径流峰值和径流量——这是治涝的第一步。但治涝,更要保证排水通畅。为解决城区主街道和背街小巷积水问题,对街道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为解决老城区低洼路段积水问题,结合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以及河道整治工程,改建西关排涝泵站,进一步优化排水管线及泵站布置;在易积水路段和易涝点设立“黄雨衣”应急队,对影响排水的杂物和漂浮物进行清理,保障排水通畅……通过综合施策,亳州市全面畅通城区主干水系“大动脉”、排水管网“微循环”、易涝点“中梗阻”,“城市看海”隐痛基本解决。

“人技物”三统一

“滴滴滴……魏武大道亳州八中区域出现积水……”7月28日,一条实时预警监测信息传至亳州市内涝排水在线监测系统平台。抢险人员根据平台发出的处置指令,立即赶往积水点抢排。

告别“城市看海”并不代表积水情况不会发生。近年来,亳州市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先后建成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监测平台,不断提升城市防汛排涝信息化水平,实现科技助力,智慧防汛。

为进一步提高城区防汛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城市防汛指挥体系、提高城市防汛指挥调度能力,亳州市城管局和市数字资源局联合研发独具特色、智能可视化的“亳州汛情信息手机App”,智能化指挥调度城市防汛工作,最大限度减轻汛情造成的影响。

随着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监测平台的上线运行,亳州市防汛指挥的科学调度能力进一步增强,每年的清淤检测、应急演练、河道巡查、统一调度逐渐常态化。尤其在此次防御台风“烟花”过程中,两大智慧平台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安全度汛,亳州市不断加强防汛应急队伍建设,突出“人防”“技防”“物防”相统一,构建各司其职、互相补充、协调联动、及时高效的城市防汛应急管控体系。据亳州市城管局局长黄恺介绍,亳州市组建了一支130余人的专业化防汛应急队伍,配备大功率防汛泵车、吸污车等机械设备,在防汛排涝中发挥中坚作用。

黄恺表示,每年汛期来临前,亳州市就提早谋划,开展城市排水设施隐患排查整改专项行动。今后,将根据《安徽省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2021—2025年)》部署要求,继续深入谋划实施雨水源头减排工程、管网畅排和泵站强排工程、河湖蓄排工程、防洪提升工程、信息控排工程,争取彻底告别“城市看海”,让城市建设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