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会东县聚力发展烤烟、黑山羊、生猪、劳务输出4个10亿级产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重要支撑,交出优异经济“答卷”
会东县城全景 黄剑摄
□任方详 周友云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唐元龙
居民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4011元增加到2020年的7744元;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提高至140.26亿元;拥有烤烟、黑山羊、生猪、劳务输出4个10亿级产业,成为全国烤烟第一大县、华山松第一大县、中华松露第一大县……翻开近年来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的经济“答卷”,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
在充满挑战的环境里,会东人民自强不息,一路爬坡上坎,收获了累累硕果。回首奋斗历程,改革成为会东县转型跨越的“答案”之一。
转型——激发新潜能
会东境内农特资源、清洁能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富集,被誉为“攀西资源聚宝盆”。这里是四川35个农产品主产区县之一,是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支撑,已探明矿产资源种类50余种、矿产地334处,优势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
资源富集,如何才能打出“好牌”?转型成为关键一招。
会东蓝莓,作为近年来会东现代农业发展的“代言人”,生动诠释了会东现代农业的发展。2018年,会东县与陕西海升集团、凉山州农投公司2000亩蓝莓高标准产业示范园项目投资合作;2020年蓝莓实现销售收入6500万元,带动农户收入超过600万元;预计2022年进入盛果期后,全部投产可实现收入10亿元以上。仅3年时间,蓝莓产业就在会东落地生根、快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真正实现“小蓝莓”成就“大产业”。
此外,会东县御咖生猪现代农业园区22万头仔猪繁育场正式投产,3000亩牛油果现代农业园区已完成定植工作,现代烟草农业园区也正在蓬勃发展。
下一步,会东县将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引领,发展壮大“烟、桑、畜、林、果、蔬、粮、药”八大特色支柱产业和现代农业冷链物流、乡村旅游产业,构建“8+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力争到2022年累计建成1个省级园区、5个州级园区、13个县级园区。未来,会东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全球经济下行衰退、我国宏观经济进入调整期的大背景下,会东县以资源低端开发利用为主的工业经济一度陷入困境,但会东县委、县政府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创新思路,通过培育壮大工业集群,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做大做强清洁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农特产品加工、建筑建材和信息化主导产业,构建“4+1”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推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升级。
通过多年的蓄力与发展,如今,会东“一园五区八组团”产业布局初步形成。
2020年,满矿集团结束了多年亏损局面,实现产值2.65亿元、利润5091万元。全县风电装机容量突破40万千瓦,每年为社会贡献清洁能源13亿千瓦时,减少标煤燃烧40万吨,减少碳排放103万吨。全县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77亿元,为会东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2016年以来,会东旅游业从无到有,县域旅游经济实现“零”的突破。近年来,会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把旅游业作为首位产业推动,通过创新举办“黑山羊美食节”“金沙江文化旅游节”等节会,开办“食在会东”“云游会东”“购在会东”等线上平台,举行农特产品展销会、露营、自驾游等线下活动,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壮大,累计接待游客288.7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26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构建‘主干引领、两翼驱动、三带支撑、全域协同’新发展格局。”会东县委书记环江红表示,未来会东还将不断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换道超车”思维,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等多重发展机遇,精准发力、持续发力,推动会东发展实现换道超越。
开放——焕发新活力
2016年11月4日,第一场真正属于会东人自己的推介会——四川·会东投资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在成都市举行。
在项目签约仪式上,会东与四川能投、华西集团、北控水务、北控光伏、中建一局、香港森森实业、明日得环保科技等省内外16家企业成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达成合作意向,意向投资额达122.3亿元,意向合作项目涉及旅游康养、市政建设、交通设施、新能源、水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
自此,会东就像一颗闪亮的新星,以包罗万象的胸怀,不断将光亮洒向更广阔的远方。积极参加西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川商发展大会等重大展会和投资促进活动,创新举办各类投资推介活动,整合县内资源要素,积极搭建开放平台,加快推进大项目、大产业、大平台招商,加强与企业、高校、科技院所深度合作,加快推进产学研基地建设,包装重点招引项目36个,履约招商引资项目34个,到位资金42.62亿元。
项目引进后,优化服务成为重中之重。会东坚持企业客商、地方经济、人民群众“三赢”原则,致力营商环境治理。强化“一个项目、一名联系县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套推进工作方案”重大项目工作机制,加强督查考核,形成全员招商、全面落实的投资促进工作新格局。在要素保障方面,抓好在建项目经常性协调服务工作,对已开工项目保障配套服务跟进,优先配置资源要素,积极主动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切实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曾经是‘来回跑’,现在是‘最多跑一次’‘一次都不用跑’。”会东县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以前办理营业执照,群众要来回跑多个地方,纸质材料更是一大堆,各股东必须到现场签字确认,如果材料不符合要求,就必然导致拖长企业开办时间,既费时又费力。“现在开通了‘营商通’网上申请平台,市场主体可在手机上进行申请,各股东也可直接在平台上签字。材料一经上传,工作人员将在4小时内向企业负责人作出反馈。材料审核通过的话,企业开办时间将从以前的15天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既帮群众省了心,也帮我们省了事,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会东县正在由“边城”向四川南向开放门户“桥头堡”华丽转身。
共兴——成就新发展
四通八达的内外交通、高耸林立的高楼大厦、不断涌现的城市综合体、焕然一新的乡村面貌……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会东正在蝶变。
城市形态更加鲜明。改革开放初期的会东县城只有一条云盛街,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现在,会东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展到6.28平方公里,人口10余万人。按照生态宜居城市定位,会东县出台了《打造川滇明珠建设美丽示范县城实施方案》,计划到2025年投资100亿元,统筹推进县城“四山三河三区四桥一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0个棚户区改造等项目,重点发展房地产、餐饮、酒店、物流、文化休闲等城市新业态,新增市民休闲游憩空间约34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化及景观面积约80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拓展至20平方公里,城市承载配套服务能力提升至20万人以上。
美丽乡村更有魅力。会东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是全省35个农产品主产区县之一,全县42.78万人,80%以上人口是农业人口,70%以上人口长期生活在农村,发展的基础在农村、潜力在农村、后劲也在农村。按照“调大、调优、调强”的思路,从2013年试点以来,会东县借机“两项改革”,将9个区域协调办、53个乡镇撤并为19个乡镇(街道),317个建制村减少至189个,1773个村民小组减至1124个,全县城镇化率由29.35%提升至41.7%,基层基础更加坚实,治理体系日臻完善。
作为村级建制调整改革试点乡镇,堵格镇更能说明“两项改革”带来的福利。改革前,堵格全镇建制村数量多、人口少、实力弱,空间相距最近的村步行仅需10分钟,人口相差最大的村相差1500人以上,个别村常住人口只有1/4,常住党员仅1/8,“空心村”现象突出。改革后,堵格镇现有行政村10个、撤减率为50%,村民小组51个、撤减率为40%,村均人口保持在2000人左右,地域结构、人口分布更加合理,不仅优化了行政空间布局,而且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019年以来,堵格镇堵格村和堵格社区强强联合、重点突破,坚持整体规划、配套建设、统筹使用,与堵格镇镇史馆等其他紧密关联项目捆绑整合,打造会东黑山羊文化体验馆。该项目的建成,推动堵格村和堵格社区集体经济分别增长33倍、10倍,更推动全镇11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实现100%全覆盖,通过一个项目牵引一个产业,探索走出了边远高寒山区村级集体经济改革创新发展的新路子,村集体办事说得起硬话了,群众福利更多了。
通过改革创新发展,如今的会东县,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个个美丽乡村横空出世,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发展的现实质感不断增强,民生温度不断提升。
回顾往昔,会东因改革开放取得累累硕果;展望未来,会东亦将把改革进行到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书写出生态宜居、开放宜业、文明幸福、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川滇明珠建设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