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简阳市实施“10+N项改革”,加快形成临空经济、生态宜居、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农业农村、高端资源要素集聚等新优势,努力实现由县级城市向区域城市转变
西部电商物流产业功能区 (简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唐元龙
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与成都东部新区共建成渝相向发展“桥头堡”的四川省简阳市,如何找准自己的历史方位,擘画出高质量的县域发展蓝图?简阳的回答掷地有声:改革创新。
把改革贯穿全部,把改革推向深入。2017年以来,简阳市实施“10+N项改革”,在多个领域进行探索,形成试点经验。其中,在社会治理领域开展“百米服务圈”建设,百姓满意度不断提升;在农业农村领域开展“四合一”集体经济改革,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经济贸易等领域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在社会保障领域构建“2456”医疗健康扶贫体系,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
简阳市以改革为抓手,助推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2020年,简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5.7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44.6亿元、增长14.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07亿元、增长1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52元、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43元、增长9.1%,连续两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县域经济发展强市”。
建立常态机制
推动区域深度合作
近年来,简阳市深入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抢抓成都“东进”、天府国际机场通航等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建设成都东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定位,着力构建国际空港门户枢纽城市、宜业宜居山水公园城市、东进区域智能制造高地,加快形成临空经济、生态宜居、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农业农村、高端资源要素集聚五大新优势,不断推动城市由县级城市向区域城市转变。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战略的实施下,简阳市作为连接各地的桥梁和纽带,建立健全常态化协调联动机制,不断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自2016年5月简阳市由成都市代管之后,简阳市行政区划再度调整,部分乡镇划入成都东部新区代管。2020年9月召开的中共简阳市委十五届十三次全会上,市委书记詹庆为全市领导干部分析形势、统一思想,重点为大家指出怎样看、怎样办、怎样干的问题,为全市发展指明了方向。
明晰路径,改革先行。简阳市按照中央提出的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原则,与成都东部新区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简阳市出台《关于抢抓机遇推动与成都东部新区协同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成都东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决定》指出,简阳市在产业发展上要协同错位,在基础设施上要互联互通,在公共服务上要共建共享,在生态保护上要联防共治。
简阳市委政研室主任周星阳表示,目前简阳市与成都东部新区已经建立了“书记带着对接、分管领导联络互动、部门具体工作协调”的三级联动机制,未来成都东进区域和成德眉资等城市将共同探索这项改革。此前,简阳市已与资阳市雁江区、乐至县达成深度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简雁乐”交界发展示范区,夯实交界地区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融合发展。
据了解,简阳市还与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芬兰塞纳约基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重庆璧山区等地签署友好城市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重庆永川区、内江市隆昌市等12个区(市)县签订《成渝轴线区(市)县协同发展联盟战略合作协议》;与德阳市绵竹市、资阳市雁江区、眉山市仁寿县等地签署战略协议,共同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与成都东部新区建立协同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打造成渝相向发展“桥头堡”。
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简阳市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行政审批时限压缩30%以上,材料压减50%以上,同时完成18个单位216项行政许可事项划转,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政务大厅或分中心占比超95%;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集中开展项目审批、备案等工作,为项目单位提供“一站式”受理、“全流程”指导、“常态化”服务,扎实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即来即办”,全力实现“审批不过夜”。2020年,全市审批、备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78个,总投资607.48亿元。
“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环境、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全力打造便捷灵活、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简阳市对标成都国际化营商环境要求,将营商环境打造作为‘一把手工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简阳市委政研室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打造一套符合简阳实际情况的营商环境建设标准尤为重要。目前,简阳市已经升级营商环境3.0版本,其中“一站式”办理、规定时间内拿证已成常态,信息多跑腿、群众少跑路甚至不跑路已成为共识。比如,全市推广的“交房即办证”政策,就受到了市民的广泛好评。
有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作保障,简阳市加快临空经济产业园、成都空天产业功能区、西部电商物流产业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航空航天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2020年,三个产业功能区累计建成集约生产基地19万平方米、标准仓储26万平方米、专业楼宇19万平方米、配套住房2000余套,共签约引进星河动力、中电天奥等35个重大产业项目,实现航天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三驾产业马车”齐头并进。
在产业发展上,简阳市将临空产业发展作为重头戏,不断抢抓机遇优势,与相关专家就指向产业、关联产业进行战略合作研究,大力发展航空航天装备、智能物流成套装备、精密机械制造等高端临空制造业,通过片区综合开发树立“临近机场,交通便利”的城市标签。
临空产业属于新型产业,对工作人员要求较高,需要一批懂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招商引资、经济贸易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2021年,简阳市开始着手产业功能区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传统从体制内选调人员的固有模式,推行产业功能区人员聘用“员额制”,高薪引进专业人才,打造一支懂城市、会经济的专业人才队伍。通过高端人才聚合,简阳市的技术高地、人才高地、创新高地正在逐步形成。
凸显五大优势
促进区域高位进取
立足新阶段,厚植新优势。“十四五”期间,简阳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和成都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主动融入“双循环”、齐心唱好“双城记”、坚定走好“东进路”,抓重点、带全局,加快形成“五个新优势”。
借势天府国际机场,加快形成临空新优势。全市立足临港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其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优势,打好“临空”牌,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构建临空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临空经济产业园,塑造空港城市特质,推动城市依港而兴。
发挥绿色优势补齐功能短板,加快形成生态宜居新优势。全市坚定践行公园城市理念,全方位变革营城思路、发展方式、建管模式,加快建设宜业宜居山水公园城市,形成“较低生活成本、较高生活品质”的持久竞争力,筑牢城市生态本底,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坚定不移走制造强市之路,加快形成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新优势。发挥简阳制造业基础坚实优势,毫不动摇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要素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推动集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形成农业农村新优势。简阳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优化完善镇村规划体系,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建成现代农业强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高端资源要素集聚新优势。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直面全市营商环境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努力把简阳打造成要素集聚的“磁场”、企业发展的“沃土”、投资兴业的“宝地”、现代治理的“样板”。推动政府职能由“以审批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围绕市场主体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打造法治诚信“最硬内核”,提升企业家“信任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