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竹县本土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广泛建立合作关系,签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项目20余项,推动企业创新创造获国家授权专利554件,创造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科研成果100余项
□程一凡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李凌晨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增量扩能、智能终端产业园……近日,伴随着重型机械的轰鸣声,四川省大竹县2021年第三季度1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开工项目“科技范儿”十足,涉及智能制造、智慧产业、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总投资约93.45亿元。
来自大竹本土上市公司——川环科技的“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增量(制造)扩能项目”非常“抢眼”。“项目用地200亩,总投资3亿元,建成后将实现年产能1万余吨、年产值约10亿元的生产能力。”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企业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新建扩能项目有利于进军更加广阔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从20世纪90年代的一家小作坊成长为如今的上市公司、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一路走来,川环科技在“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理念引领下,依托持续不断的科研投入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可谓“武装到牙齿”。截至目前,川环科技获得国家授权专利累计已达59项。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以川环科技为代表,川东电缆、维奇科技、天宝锦湖等一大批大竹本土企业正根植于创新的沃土上,蒸蒸日上。截至目前,大竹县本土企业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省内外高等院校、院所广泛建立合作关系,签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项目20余项,推动企业创新创造获国家授权专利554件,创造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科研成果100余项,完成科技成果登记40项,企业成果转化应用率提升至70%。
“科技之树”硕果满枝得益于当地强大的平台支撑。在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内的天宝锦湖公司生产线上,青年工人专注地忙碌着。这家服务OPPO产业链的企业,今年预计可实现产值14亿元。“入驻川渝合作示范园区,不仅是因为大竹川渝‘桥头堡’的区位优势,也是看中了政府对产业的大力扶持。”企业负责人坦言。
大竹数字经济产业园内的天使科技孵化区,通过实行3年免租、“拎包入住”等优惠政策,吸引了四川酷盟动力、达州智慧泛呼叫中心大竹基地等大批科技型、数字型企业入驻,解决就业600余人,实现年营业额3亿元。“目前,我县拥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孵化面积25,861平方米,在孵企业187户,年产值3亿元。”据大竹县教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于政府持续投入的平台建设,大竹已培育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市级科研平台总量达9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户。
为了激励企业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近年来,大竹县先后推动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大竹县支持苎麻新材料产业十条措施》等一系列创新支持政策,推行“研发费用补助专项资金”“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等普惠政策,以“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效应,激发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十三五”以来,全县企业共获省、市、县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支持128项,获得财政支持资金4180万元,撬动企业新增研发费投入1.5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年产值突破45亿元。
厚植创新沃土,争当高质量发展先锋,大竹县还有更大的谋划。“下一步,我县将主动融入‘一核四带多点’区域创新格局,积极推动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等为主的工业科技创新示范带和沿明月山的开江—达川—大竹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带建设;实施‘百千万·达人计划’和‘竹乡英才’计划,探索建设四川省人才工作先行区;加速驱动电子信息和大数据、智能制造、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奋力进军中国西部百强县第一方阵。”大竹县委书记李志超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