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贵州-中国改革报看贵州,贵州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石阡枫香乡:生态产业铺就致富路

2021-07-30 10:44:50 来源:改革网 

“差两年我就70岁了,身体也还可以,在家又闲不住,到基地来干活,每天有100块钱的收入,也能帮助孩子们贴补一点家用,还是非常感谢现在有这样好的条件……”。正在石阡县枫香乡明星村苗圃基地里干活的龚思凤老奶奶向笔者说道。

明星村位于国家级湿地公园鸳鸯湖水源保护区上游,该村辖10个村民组,共205户827人,总面积517.83公顷,全村仅有耕地128.99公顷,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水源保护区域限制了该村的发展。近年来,明星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结合村情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引进石阡县巨丰苗木经营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合作建成100余亩苗木苗圃基地,从此与生态产业结缘共赢。

“现育苗木品种10余个,包含有珍贵香果树、鹅掌楸、楠木3种珍稀植物,还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连香树、花榈木和贵州省重点保护树种银鹊树,以及巨紫荆、红叶石楠、三红紫薇、栾树等观赏树种,目前市场前景很不错,销路也不愁。”石阡县巨丰苗木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毛承斌说。

随着苗木苗圃基地的稳步发展,苗木市场需求量大,基地每天几十人的务工需求也让当地村民有了就业的去处。“仅2020年,我们就发放了30多万元务工费,基本上都是当地村民获得,今年的务工费比去年还要多一些。”石阡县巨丰苗木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毛承斌向笔者介绍。

为了更好让群众感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该村党支部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协调石阡县巨丰苗木经营有限公司,帮助全村年龄较高、体质较好、务工意愿强的特殊群众就近务工增收,促进全村65岁以上的劳动力到苗木苗圃基地务工群众13人。

“现在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收入渠道也拓宽了,土地流转有租金、就近务工有收入、年底还可以分红,村民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明星村支部书记胡永红如是感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给群众带来的实惠。

在枫香乡鸳鸯湖村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下红托竹荪基地里,浅红色的竹荪蛋遍布林间,散发出淡淡幽香,格外诱人喜爱,当地群众正忙着采摘红托竹荪。

“我们今年从七月初开始采起,估计还要采一个多月,预计亩产1200斤,红托竹荪这个产业很不错。”石阡县枫香乡鸳鸯湖村村民李兴容高兴地说道。

据了解,红托竹荪和羊肚菌适宜在阴凉、湿润、无污染等环境下生长,鸳鸯湖村生态植被好、林间闲置土地宽广,为人工栽培该菌类提供优势条件。

为有效解决“连续种植三年、产效逐年降低”这一难题,切实破解合作社和群众持续增收瓶颈,县乡各级各部门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扎实开展林下产业专题调研,积极聘请省农科院专家“把脉问症”,开出了“林下菌药三年轮种”良方,破解了“同地块连续同质化耕种,维系了生态利用多元化”难题,实现了土地不闲置、群众有活干、各方能受益。

据现场技术人员介绍,红托竹荪每年种植一季,亩产1200斤,每亩总收入3.6万元。白芨的采收周期大约是三年,每亩可产鲜白芨块茎3500斤左右,每亩林地每三年可以创收近2万元。

近年来,石阡县枫香乡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巩固脱贫成效、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将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成以鸳鸯湖为核心的林菌、林药、林禽的林下经济产业带。截至目前,鸳鸯湖、明星、黄金山等全乡6个村共发展林菌700亩、鱼腥草100亩、黄柏400亩、黄精550亩、苗木苗圃基地600亩,林禽年出栏土鸡5万羽、林下中华蜂胡峰1500群。

“通过一年来的探索,我们实现了林下菌与林下药相结合的林下循环经济模式,有效利用了我们的林地,把我们林地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接下来,我们将以党建为引领,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使我们的老百姓参与到我们的产业当中来,力争未来五年,把我们的规模做到一万亩以上。”石阡县枫香乡党委书记梁杰如是说。(孙伟 秦楚焱)

[责任编辑:李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