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 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2021-07-26 13:33:52 来源:本网专稿 

□陈昌国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回顾改革开放光辉历程,总结改革开放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带领全国人民奋发有为、锐意进取,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20年末的101.6万亿元,人均GDP连续两年超1万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当前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40多年来,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品制造国,“中国制造”已遍布世界,一大批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中的资源配置能力、行业引领力、产业话语权与影响力大为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全面小康。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3.2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2%。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日臻成熟。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完成了从孕育、培育、发展、规范到繁荣的过程,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税收贡献超过50%,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均超过60%,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70%,城镇就业超过80%,对新增就业贡献达到9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我们党积极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

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回望波澜壮阔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程,可以得出以下四条重要的基本经验。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我国,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政府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和发展我们的政治优势,以政治优势来引领和推进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改革不是目的,是促进发展的动力和保障。要深刻认识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

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取得重大进展,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从理论上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进一步作出新的定位,是中国共产党对市场规律认识的一次升华。

新时代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

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严峻的形势,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总结和运用成功经验,保持敢闯敢试劲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尽快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

通过改革筑牢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根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我们要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衔接,牢牢坚持重大制度和原则,既要保持定力,又要改革创新,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与宏观形势紧密结合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节奏应配合宏观经济形势,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留给改革的“窗口期”稍纵即逝,改革也应当踏准节奏,当快则快、当缓则缓。改革措施要有利于解决宏观经济中的难点问题。比如,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有利于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但是,如何建立统一大市场,现代市场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在哪里,如何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抓住要害环节谋划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要紧扣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催生改革,改革的议题由“问题”决定,改革的成果由解决“问题”的成效来评判。找准问题是改革谋划的前提、是要害,不仅要找得准,还要找得透、找得全,要敢于直面问题,敢于触碰既得利益。改革要选准路径,不能逆流而上,而要顺势而为,要最大限度减少改革阻力,寻找改革的最大公约数。不顺应趋势谋划改革,改革的成本会大大增加,甚至难以成功。另外,在设计改革方案时,要注意激励相容,充分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人事司党支部综合处党小组党员)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