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基层社会矛盾化解五大协同平台日均收集各类社会治理事件1400余件,有效解决率、群众满意率均保持在98%以上
镇海新城
□ 房晓暾 徐超 黄艳艳 魏爽
以发展所需、以群众所盼、以未来所向,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因数字化改革带来的全领域智治之变正初显成效。围绕“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开创整体智治、高效协同新局面”的奋进目标,镇海区在数字化改革工作推进中拿出“开局就要决战,出发就要冲锋”的精气神,以破解问题为导向,大胆创新,积极构建个性化、特色化数字应用场景,撬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打造一批具有镇海辨识度的亮点项目,奋力争当数字化改革“模范生”。
工作人员介绍宁大步行街“阳光餐饮”应用场景
“数字智惠”赋能基层服务“最后一公里”
“倒完垃圾可以洗手再离开,现在方便多了。”在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拉菲庄园小区的垃圾分类固定投放点,居民郑阿姨把垃圾二次分类投放后,到一旁的嵌入式洗手台洗手。她说,这个人性化设计最大的功臣是街道开发的“社区云管家”微信小程序:“在小程序上一反馈,社区很快就会联合多部门响应解决。”
而这个将线下便民服务阵地搬到线上的“社区云管家”,上线以来已推动80%以上的社区事、居民事“码”上参与、掌上参与,解决了各类民生小事近50件,惠及了7000余名居民。在镇海区,类似“社区云管家”手指轻轻一点解决烦心事的操作并不少见:在“1+x”助残服务集成联办模式下,12个助残服务事项办理已实现“最多跑一次、部分服务事项零次跑”;按要求完成41个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工作,相关事项即可掌上一次办理……数字化改革“春风”袭来,与群众生活最近的便民服务迅速与互联网“心手相连”、迭代升级,不仅以数字科技为便民服务更“智能”赋能,更将便民利民理念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打通线上线下联合办事“最后一公里”,实现线上线下无死角,进一步提升群众生活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直没空办‘家庭医保共济账户’,买药看病时很不方便。但在‘小棉袄’课堂上,我学会了预约上门办理。工作人员很快就上门帮我办好了,还教我怎么用手机查医保。”家住招宝山街道的虞阿姨,因照顾老人无暇办理“家庭医保共济账户”,但“小棉袄”服务助跑帮办志愿团队的出现,帮她解决了这件心头大事。
招宝山街道西门社区云管家平台
“数字时代,要让每个人享受到数字化的便利,就要打通‘最后一公里’。”镇海区政务服务办公室主任陈蓉晖说,镇海充分考虑特殊人群在数字化改革中的需求,通过多部门协同协作,率先推出数字化政务事项一键上门帮办服务新模式,帮助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克服智能终端技术使用困难,解决办事需求,让智能服务如“小棉袄”一般贴心,实现“数字时代镇海人民一个都不掉队”。
下一步,镇海区将进一步贯彻数字化改革理念,扩大民生事项网上办、掌上办等范围,简化程序,并在商事服务等领域升级服务,帮助中小微企业和政府重点投资项目解决审批招标时间长、环节多、手续烦等问题,最大限度提高项目审批速度,让营商环境在数字化改革中实现进一步提升。
“小棉袄”课堂
“数字智造”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咚!”二季度初,迎着春色,在浙江野马电池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上市仪式上,因上市而敲响的钟声回响了许久。从此,刚满15岁的野马电池,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镇海区第4家上市的企业。
以数字化改革为切入点,打造“5G+”智能工厂,插上数字化“金翅膀”腾飞,野马电池的成功,只是镇海制造业企业迅速发展的缩影。近年来,镇海积极引导企业抓住“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新工业革命机遇,转变发展思路,搭上数字化改造“快车”,鼓励创新、提质增效。“甬江北岸,必会有越来越多的数字化车间和‘5G+’智能工厂,也会有更多上市的‘凤凰’展翅飞出。这里的制造业,将有无限可能。”镇海区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杨承志表示。
将创新、融合、绿色发展贯穿生产全生命周期,对车间制造全过程优化重塑,镇海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革,效益已呈现倍增效应、应用潜力不可小觑。宁波夏厦齿轮有限公司已成功打造具有“生产制造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闭环化、物流控制精准化、生产指挥可视化、设计制造运营一体化”的数字化车间,实现产品过程加工数据可追溯;宁波中意液压马达有限公司投资上亿元进行数字化车间改造,构建机联网,项目投产后,生产效率提高了31%,单位产值能耗却降低25.7%;野马电池已研制完成12条生产线,设备自研率达到了90%,公司智能工厂项目还先后成功入选宁波市首批数字化车间和省级智能工厂项目。
为大力推广应用工厂物联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镇海区不断优化服务,政企合力共促工业企业提质增效。围绕数字化技改、工厂物联网改造、制造业攻关项目等政策,相关部门积极上门开展一对一指导,为企业解难题,确保企业能看懂、会申报、补得到。同时,通过示范企业“优等生”宣传,组织40余家轴承、液压类传统机械行业企业参观行业内“样板工厂”,学习示范企业的设备技改、数字化模块、智能化管理等。依托“甬易办”平台,镇海区还不断优化企业申报审批流程,推进商事便利化改革,目前已上线政策21条,实现惠企政策“精准配送、一网智办”。
目前,镇海区已先后实施125个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项目,建成了14个数字化车间,实现规上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全覆盖,并快人一步,率先排摸上报“5G+”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30余个,新智造企业群体项目40余个。通过推进数字化,全区培育了大批优质企业,建立企业上市梯队,持续推进制造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按照“一件事”处置理念,镇海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专业调解员开展调解。
“数字智治”引领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没想到第二次跑这里,案子就调解好了。”日前,在镇海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以下简称“矛调中心”)调解室内,一起工伤纠纷案尘埃落定,当事人冯女士在调解员的帮助下,为丈夫领回55,000元的工伤赔偿,从申请调解到最终拿到赔偿仅用时10天。这次快速调解,得益于镇海区矛调中心打造的基层社会治理智治平台。
今年以来,镇海区矛调中心通过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智治平台,全面融合省矛调协同应用系统、E宁波等五大协同平台,强化数据归集,让各类矛盾纠纷在综合窗口录入后,在各专业窗口之间无缝衔接。案件的调解进程也能在线上实时更新,当事人可通过手机短信、线上查询等方式第一时间知晓案件处理进度。
“冯女士夫妇的工伤纠纷之前因自己与企业交涉无果,曾困扰他们一家一年之久。中心通过‘省矛调系统’线上流转、多部门协同处置,以‘调解优先、诉讼断后’,按照‘一件事’处置理念,派件给专业调解员进行调解。同时,司法、法院、工会等入驻部门给予专业咨询解答,为事件顺利解决做好辅助工作。”镇海区矛调中心副主任胡彬介绍说。
在“数字赋能”引领下,像冯女士这样从“跑多地”到“跑一地”,从“群众跑”到“数据跑”在镇海矛调中心正成为常态。镇海区矛调中心业务科长戴士荐给出了最新的时间表:小纠纷及问题咨询24小时内答复解决,一般事件3个工作日内解决,疑难事件5个工作日内处置。
镇海区社会智治平台
除了终端解决,基层社会治理智治平台还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运用,推动前端治理和诉源治理。在矛调中心三楼的分析研判区内,大屏幕上可以看到矛盾纠纷五色指数分析图:红色区域为最高风险,橙色、黄色、蓝色、绿色依次递降。
“今年5月份,我们通过分析图看到相关区域呈现蓝色,教育咨询类问题居高不下,中心及时与教育、镇街等相关部门共同商定对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并制定应急处置预案,为来访群众提供更高效、更快速的服务。”镇海区矛调中心信息科科长江少伟介绍说,中心会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及时预警,为区党委政府化解风险隐患提供决策支撑。
镇海区矛调中心党组书记、主任许佳男表示,“数字治理手段的运用,实现线上‘智治’流程改革倒逼线下治理体系改革,不仅有效推进‘631’体系建设,更让矛盾隐患发现在‘露头’以前。”
据了解,随着数字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今年以来,镇海区基层社会矛盾化解五大协同平台日均收集各类社会治理事件1400余件,通过数字化归集、综合指挥和分析研判,矛盾纠纷事件处理效能优化提升,有效解决率、群众满意率均保持在98%以上,全面激发了基层社会治理新动能。
(本文配图由镇海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