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光明区新湖街道“四史”学习开创新局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赵立东 □杨政璋 陈力源 摄影 钟哈林
深圳最早的党小组在哪成立?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在哪?“深圳第一大社区”在哪?“再现改革开放初期干事创业情景”的科学城土整在哪里出现?
答案就在光明区的东北部的新湖街道。这里古老又年轻,您可以在这里探寻600余年悠悠历史,也能在这里感知因科学城而催生的蝶变力量。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
从深圳最早的党小组建立到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崛起,新湖街道在学习“四史”中开新局,“为科学筑台,为创新拓路”,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探索未来社区建设,用好辖区高端科教文化资源,正全力打造具有国际风范、科学底蕴、宜居宜业的国际化街区,具有集中度显示度的科创高地,高质量高颜值的深圳北部国际会客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与城市融合发展的美丽典范。
历史悠久,蕴藏丰富红色基因
据介绍,新湖街道办虽然成立于2016年,但新湖却有600余年的悠久历史,岭南文化源远流长,侨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深圳最早几个党小组之一曾经在新湖成立,天下荔枝第一村的楼村曾经美誉四方,光明国营农场曾经在这里留下辉煌的印记。
据《楼村志》记载,1925年,中共宝安县党组织创建人黄学增、龙乃武等到新湖楼村琬璧公家塾建立了第一个党小组,这里也是深圳最早的党小组之一。
琬璧公家塾建于清代,由两座青砖砌成的联体建筑组成,是典型的广府式建筑,整个建筑坐西北朝东南。砖木石结构,外有白石灰抹面,水泥铺地。屋檐瓦为老筒瓦,屋脊为青瓦,上有砂浆抹灰。门楣上“琬璧公家塾”五个石雕大字十分醒目。进入正门,可以看见门厅呈凹肚式,一进为门厅,正门两侧为耳房,二进为正厅,面阔三间,两侧有耳房,正厅明、次间有木构架梁,硬山顶,船形脊,棚顶廊房。
这座家塾是陈琬璧家族的家塾,后来开放给村民使用,村里许多寒门子弟在这里读书,接受文化教育熏陶,成为楼村深厚文化底蕴的象征,是诸多村民的启蒙之地。琬璧公家塾代表着楼村古代建筑和文化风格,也是深圳并不多见的古代建筑和楼村当地文化的象征。2012年7月,琬璧公家塾被定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
据史料记载,辛亥革命期间,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曾到过新湖的楼村从事过革命活动。廖仲恺等人在琬璧公家塾召开过秘密会议,之后宝安大地的民主革命之火熊熊点燃。
深圳早期的党小组在1925年创立时,多数人由琬璧公家塾毕业的知识分子组成,并以琬璧公家塾为活动中心。党小组长陈义妹在琬璧公家塾整训农民起义队伍,改编农民自卫队,组织武装暴动。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同年12月,工农革命军撤离楼村,转移到东莞一带活动,国民党军队进占楼村,将琬璧公家塾烧毁。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百尺竿头,百般巨变。日前,楼村琬璧公家塾被纳入深圳市“四史”教育实践基地,迎来了新的生机。
踏浪而行,开启蝶变跃升征程
转入公常路,就到了新湖楼村社区辖区。楼村面积24.93平方公里,是深圳管辖面积最大的社区,有“深圳第一大社区”的名号,又以盛产荔枝而闻名,因此拥有“中国荔枝第一村”的美誉。
在公明水库长乐亭山顶,有一个曾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巨型雕塑,这是一颗高7.8米、由玻璃钢制成的巨型“荔枝”雕塑,这颗“荔枝”标志着楼村荔枝曾经的名声显赫。
时间回溯到1978年,当地政府提倡种植荔枝,楼村从东莞引进优良种苗,开始出现大面积种植荔枝的第一个高峰期。1984年,特区政府全面鼓励个人种植荔枝,出台优惠政策,将荒山无偿承包给个人,帮助贷款的同时免费提供种苗、机械、农药等生产用具,促进楼村人民种植荔枝。1989年,荔枝的价格飙升,引发楼村人争先恐后种植荔枝,漫山遍野洁白成云的荔枝花,连成了万亩荔枝林。
据“老楼村人”陈植林介绍,在楼村尚未完成城市化转型之前,楼村荔枝最多的时候有50个品种,种植面积高达两万亩。直至2006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关内外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楼村荔枝林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机器厂房所取代。
楼村早在1982年就引进了深圳最早一批“三来一补”企业,为村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从第一家港资企业进驻,接连多家外资企业入住楼村。早在2000年,楼村的外资企业就多达75家。2002年,楼村股份合作公司成立,搭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楼村这片土地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
2019年5月,光明中心区楼村项目指挥部正式成立,开启了蝶变新征程。科学方舟、科学公园、科技馆、地铁6号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逐步在楼村落地,楼村集体经济将迎来又一次转型发展、高速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曾经参加过光明中心区楼村土地整备攻坚的社区干部陈兆华告诉记者,数百年来,村民靠种田谋生;后来,村民又靠种荔枝过上了好一点的生活。改革开放后,楼村人通过三来一补企业发展集体经济,生活上了一个档次。今天,光明中心区落户楼村,给楼村带来的是真正融入特区发展的机会,高质量高颜值的深圳北部中心,一定会给楼村人带来“城里人”的感受。
砥砺初心,勇于担当历史重任
“四年的攻坚克难充满艰辛,四年的奋力拼搏饱含汗水。当我们回望走过的路,每一天的勤劳和奋斗都不曾辜负,每一分努力、每一滴汗水都不曾白费。”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科学城启动区、地铁6号线支线、全域景提升工程、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沿着公常路,重大项目矗立两旁,这一路也是新湖街道四年多来蜕变之路的缩影。
2016年8月,新湖街道正式成立,由原光明街道的圳美、新羌社区和原公明街道的楼村社区组建而成,下辖新羌、楼村、圳美三个社区,辖区总面积40.64平方公里。目前,辖区总人口14.47万人,其中归侨侨眷4204人。街道成立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科院理工大学、中山七院等一批市属重点项目相继落户新湖。201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光明布局建设科学城,新湖成为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的核心区、主阵地。光明科学城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新湖街道作为光明科学城核心区担当了更大的历史使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
2019年4月,光明科学城中心区启动建设,标志着光明区在“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楼村也被纳入光明中心区规划。同年5月9日,新湖街道在原楼村联防队院内举行光明中心区楼村土整现场指挥部及党总支揭牌仪式,迅速成立工作专班,由街道办事处领导担任攻坚组组长,组织“大兵团”集中攻坚,各小组工作人员迅速到岗,马不停蹄地开启光明中心区新湖片区土地整备工作。
2020年,深圳先行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多重国家战略在此交会,新湖的发展定位实现了从“市级战略高地”到“国家级战略高地”的根本性转变。
新湖街道因地制宜、形成合力,打出“土地整备+利益统筹+城市更新+执法清拆”的组合拳模式,2020年11月23日下午,随着光明中心区公园大道市政工程项目红线内最后一栋建筑被拆除,标志着新湖街道全面完成光明中心区新湖片区土地整备工作任务,为全面畅通“两纵两横”道路路网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城启动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地铁6号线支线、全域景提升工程、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圳园路沿途皆景,公常路两旁日新月异的重大项目,见证了新湖街道四年多来的蜕变之路。新湖人们昼夜不休,连续攻坚科学城重大项目,四年整备16平方公里土地,征拆建筑物283万平方米,移交入库10平方公里土地,为大科学装置落地提前腾挪了空间,也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提供了用地保障。
新湖街道党工委书记褚宏介绍,新湖人的奋斗初心和工作重心,就是服务科学和创新。新湖提出的“为科学筑台,为创新拓路”,就是筑平台、开新路。新湖将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探索未来社区建设,用好辖区高端科教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国际风范、科学底蕴、宜居宜业的国际化街区,打造具有集中度显示度的科创高地,打造高质量高颜值的深圳北部国际会客厅,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与城市融合发展的美丽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