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报记者 何玲
□实习记者 孟佳惠
“只要缴纳2万元佣金,就能‘洗白’自己的个人征信记录。”近日,重庆的张先生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而不久前,他刚因个人信用报告上的两笔逾期记录而被银行拒绝办理房贷。张先生随即拨打电话过去咨询,对方表示不论什么记录,都能“操作”。当张先生转完账后,再拨打该电话,却已是空号了。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信用”成为日益重要的“资产”。作为“经济身份证”,个人信用报告中记录了个人借款合同履行等信息,是个人信用历史的客观记录,愈发受到重视。但仍有一些市民对征信相关知识掌握有限,落入以“征信洗白”“逾期铲单”为噱头的“征信修复”骗局。
6月14日是全国第十四个“信用记录关爱日”,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围绕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征信热点问题,揭露了八类征信骗局,明确央行征信系统中不存在“个人征信修复”这一说法,提醒公众注意防范。
乱象频生
虚假申诉涉嫌诈骗
“我之前出车祸、被拘留,那些都是假的。”不久前,华南某股份制银行客服田甜收到一则来自安徽的紧急申辩,电话那头的客户黄鸣急于证明此前的投诉并非本人所为。
原来,半年前,因信用卡出现多次逾期而留下征信污点的黄鸣在网上找到一家“征信修复”公司,以2500元/条的价格委托该公司为其修复6条逾期记录。“修复”业务启动之初,他的手机号便被中介“接管”。在此期间,中介将其与银行完全“隔离”,假扮成其本人向银行提供大量车祸、刑拘等伪造证明,此后不断以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为由威胁该银行,只为达到修复征信记录的目的。得知真相后,黄鸣吓出了一身冷汗。
被“征信修复师”投诉,在个人信贷领域屡见不鲜。一名处理了大量类似申诉的银行员工表示,在收到客户的申诉报告后,“征信修复师”将致电银行客服获得相应账单,找出该条不良贷款的时间和金额。“然后编造一个让银行相信且无法拒绝的理由,通常为疾病、天灾人祸、贫困无收入、未尽告知义务等非恶意、非主观逾期原因,并直接拨打金融机构电话催办,同时进行录音。”该人士透露,对于以上证明,代理中介往往通过伪造各类文书来实现。
在中国并购公会信用管理专委会研究员安光勇看来,“征信修复”公司正是利用了用户急切想要修复征信、恢复正常生活的心理,采用了一些投机取巧的方式,通过制定话术、伪造信息等手段欺瞒银行,最终可能使得银行同意更正信息。“即便银行不同意更正,对中介公司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反而是‘病急乱投医’的用户可能进一步面临财产损失的风险。”
“除了可能面临财产损失外,用户盲目委托中介公司修复征信,可能也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亚表示,即便是中介公司获得业务许可,在代替个人向银行提出不良征信申诉时,同样需要保证申诉理由的真实性。
广东一位长期观察征信行业的资深律师也表示,“征信修复”公司本质是经营材料申报代办业务的中介公司。他们获得客户授权且具备相关经营资质的条件下,并不违法。不过,一些“征信修复”公司为提高客户征信修复的成功率,主观编造逾期事由、虚假营销、卷款跑路等,则涉嫌违规经营和诈骗。
“事实上,对于个人征信报告而言,根本就没有‘征信修复’这个概念。”央行广州分行负责人曾公开表示,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个人信用报告不良记录不适用于“信用修复”,不良记录在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5年后自动删除。个人认为信用报告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不收取任何费用。利用非常规手段不仅不能消除展示无误的不良信用记录,甚至会对个人造成不良影响。
花样百出
灰色产业链亟待斩断
“你是房产中介吧?有单子咱们一起合作,利润非常可观。”房产中介小吴在咨询某“征信修复”公司客服时,意外地收到了加盟合作的邀请。该客服表示,目前该公司业绩较好的代理一个月最多接了4单,挣了近10万元。
相较于代理业务,“征信修复”公司更大的利润来源是培训业务。不少前来咨询的客户都被建议通过参加培训自己操作修复,并被引导成为“征信修复师”。
据中国裁判文书网5月24日公布的一则案例显示,某“征信修复”公司客服对外宣传的是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帮助客户修复征信,事实上讲解的则是伪造一些假的客观理由去帮客户修复征信,具体包括做假的银行流水、造假的住院病历等。所以,“征信修复”公司都是先收取费用再进行培训,否则客户培训完发现和宣传的内容不一致肯定不会交钱。据此案件受害人表示,该公司收取的培训费有1.98万元、5.98万元和18万元三个档次。
此外,还有一些“征信修复”公司通过代理加盟的形式发展下线,展业方式花样百出。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一旦成为这些公司的“征信修复师”,发展业务后即可以进行“返点”和“差价”。其中,“返点”是每招揽一位客户,公司收取每条2000元,之后返还400元;“差价”则是公司给予“征信修复师”每条1500元的底价,具体收费则由“征信修复师”自行掌握,但“征信修复师”首先需要缴纳3980元至数万元不等的培训费用。
在经过简单的培训之后,背景各异的“征信修复师”摇身一变,成为“金融精英”正式上岗,在多种渠道留下联系方式等待客户,其朋友圈也多为宣传成功案例、培训视频、各分公司业务的“阵地”。该业内人士还表示,培训费或占整条产业链收入的九成以上。
“凡是以征信修复培训、考取征信相关资格证的名义开展宣传或者收取费用的,都是诈骗。以征信市场需求量大、有前景为理由,诱导用代理、加盟方式开办征信相关业务,实为骗取代理、加盟费用。”央行征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征信机构管理办法》第五条,设立个人征信机构应当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根据《企业征信机构备案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任何组织都不得采用加盟、代理、挂靠等方式从事企业征信业务。
据悉,除了征信修复外,还有人通过伪造征信报告而获利。在电商平台淘宝上搜索“征信”字样,出现了大量提供征信逾期分析解读、征信养护、征信报告整理的商家。其中一商家宣称,可根据用户实际需求提供不同版本的征信报告。
对于买卖虚假征信报告,李亚指出,制造虚假的征信报告通常是为了获得银行贷款,用户主动购买此服务的,一旦实施将触犯刑法,涉嫌构成“骗取贷款罪”。知情商家可能构成共犯,需共同承担法律责任。此外,用户购买虚假征信报告用于求职等情况,一经发现将按照与公司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商家通过售卖假征信报告获利,累积到一定金额后可能会构成非法经营。
合规监管
用户教育应予加强
“‘征信修复’灰色产业的形成,与近年来个人信贷业务快速发展分不开。”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智库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个人信贷特别是“现金贷”等业务过快增长,不少金融消费者过度借贷,贷款逾期增加较多,“征信修复”的“刚需”催生了日益壮大的“征信修复”市场。
在董希淼看来,种种征信业违规行为提醒金融机构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要保证逾期、拖欠等信息及时准确上传,这是构建诚信社会、提高整个社会信用水平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要保护消费者包括名誉权在内的合法权益,建立相应的异议机制和惩戒机制。不能仅仅依靠金融机构的自主自觉,相关主管部门也要出台更加细致、执行性更强的规定,加强对执行情况的检查督促,对存在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一名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当用户对自己的征信报告有异议时,无需委托中介,可以自行向当地央行或相关银行提出申诉,银行会重新核实信息并形成报告。
“尽管根据法律规定,征信出现不良记录之后认为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用户均可以提出异议。但当前征信异议申诉主要是针对非主体自身原因导致征信不良的情况,例如,被盗用信息办理信用卡或贷款的、因不可抗力暂时未能及时还款的、因银行系统错误导致等情况”。李亚补充道,“除了提交异议申诉请求更正外,建议逾期用户还是在及时还清欠款后,维持良好的征信,直至5年后不良记录自动消除。”
安光勇认为,在想方设法修复逾期记录之前,用户应该明白逾期的危害,对自己的失信行为负责任,避免发生重复逾期。
随着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征信黑户”人群或将迎来转机,围绕征信开展的造假活动也将无处可藏。安光勇指出,简单的征信修复更像是一剂“麻醉药”,仅限于帮助征信有黑点的用户进行修复,原有的逾期记录消除之后,不能排除用户再次发生逾期,从而不能使行业失信现象“药到病除”。“建议在制定信用修复机制的同时,加强用户教育,尽量降低再次逾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