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沃野绘宏图 跑出发展“加速度”

2021-06-25 22:25:32 来源:本网专稿 

安徽宿州市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埇桥样板”


□中国改革报记者 张海帝

2019年12月,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的考核验收,被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如今,产业园实现了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创建目标,为这一“国字号”作出了良好注解。在如火如荼的现代农业发展浪潮中,放眼皖北大地,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存在。

近年来,产业园紧紧围绕粮食和畜禽两大主导产业,按照“稳一产、强二产、拓三产”的工作思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农产品品质品牌,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完善农旅融合设施,园区建设掀起新一轮高潮。

科技引领

夯实农业创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考察时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近年来,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稳步增长,农业科技贡献率持续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100%,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坚持农业生产信息化。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气象减灾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卫星遥感、气象观测站、土壤传感器、北斗无人机等数据采集与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服务。投资2900万元的阿里数字农业指挥中心在产业园开工建设,淮河、丰大等粮食基地实现气象物联网和“四情”监测点全覆盖,温氏、丰沃、淮海等大型养殖基地实现生产全程监控和远程操控,村级信息化服务站11个,覆盖率达100%。

坚持产学研推一体化。安徽农业大学构建“大学+政府+试验站+基层推广中心”四体融合的8个产业联盟,服务产业园及周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产业园内建立科研试验基地,南京农业大学宿州研究院在产业园开工建设。2020年,实施试验示范项目36个,开发试验示范新品种41个,小麦新品种华展199通过国家审定。

坚持标准先行,实现农产品品牌化。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等企业牵头制定小麦玉米国家综合种植标准化等3个生产管理标准,2020年产业园“埇桥大豆”“埇桥山羊”两个地理标志产品通过认定;“皖豆香”品牌通过马德里联盟认证,已在美国、新加坡等5个国家注册商标,产品远销海外;皖神、符离集烧鸡、药闫粉丝、高滩萝卜等5个区域性品牌价值得到提升,符离集烧鸡品牌价值达到56.6亿元,皖神面业年出口创汇超亿元,跻身全国农业企业500强。

统筹谋划

培育园区发展动能

为加快园区建设,产业园从资金、人才、创新、管理等方面入手,为园区发展注入新动能。

整合资金创园。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多元化投入的思路,不断释放产业园投资洼地效应,出台了《埇桥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埇桥区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奖励扶持办法》等政策,区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2000万元,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园建设;产业园获批创建以来,区政府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重点向产业园倾斜,同类项目、同等条件优先支持产业园建设,先后投入5亿多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引进人才兴园。先后出台了《宿州市埇桥区引进高层次人才奖励办法》《宿州市埇桥区引进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实施办法(试行)》等系列政策,通过柔性引进的办法,2020年服务产业园的高级技能人才达到78人,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牵头的“专家小院”落户产业园,李德发院士在产业园设立院士工作站,为产业园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金融创新活园。积极推进金融创新,解决入园企业融资难问题。创新金融产品,设立信贷风险基金2400万元,与银行合作推出“助农贷”“小企业成长贷”等金融产品,为入园企业提供融资担保8000多万元。

此外,产业园还紧紧围绕粮食和畜禽两大主导产业,提高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水平,充分挖掘农业文明、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农工融合。依托皖神面业、皖豆香、宿州雨润、徽香源等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粮食、畜禽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2020年粮食加工能力达到9.5万吨,畜禽产品加工能力达到3.6万吨。

加快农旅融合。农业展览馆、气象科普馆、协鑫智慧农业观光园、万鼎拓展训练基地等建成并投入使用,2020年以来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国家3A级景区、安徽省科普基地、宿州市研学旅行基地已通过认定。

促进农商融合。加快益农社、农村淘宝、企业电商平台等信息化设施建设,搭建电商培训平台,培育农业新业态,产业园内86%以上的企业有自己的网页或电商平台;加快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冷链仓储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创新举措

深耕农业改革良田

产业园积极创新改革举措,把园区打造成农业改革的试验田。

首创“人地挂”,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开展“人地挂钩”试点,解决“人、地、钱”问题,为乡村振兴探索新路径。解决了“人往哪里去”问题,21个自然村集中搬迁安置,新增建设用地1600余亩,6000多人实现集中居住,2000多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解决了“地往哪里转”问题,将拆旧复垦后的2000多亩新增耕地统一流转,发展现代农业,搬迁安置村庄的耕地全部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解决了“钱从哪里来”问题,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在满足产业园用地需求的基础上,剩余建设用地指标在省内进行交易,交易资金用于搬迁安置和产业园建设。

首创“联合体”,构建农业经营新体系。探索建立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联合体的创建促进了生产、资金、技术、服务等要素的有效融合,实现了多方共赢,构建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三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首创“劝耕贷”,探索农业融资新模式。率先开展“劝耕贷”试点,通过“资源联合开发、信贷集合加工、风险共同管理、责任比例分担”,探索政银担合作新模式,有效解决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有效抵押担保物、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作出有益尝试和有效实践,“埇桥融资模式”已在全省推广实施。

此外,产业园还为农民致富打造引擎,在联合体带动、订单农业生产、入股合作社、企业务工等共同作用下,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生产,如今,在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上,一个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项目落地生根,一个个农业产业新业态跃入眼帘,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绿色画卷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