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中欧班列统一品牌五周年之际
□中国改革报评论员 李韶辉
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1月1日~6月18日,中欧班列已开行6739列,运送64.5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44%、53%,综合重箱率达到98%。至今,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4万列,合计货值超过2000亿美元。
10年前,中国首列中欧班列机声隆隆驶出国门。3600多个日夜里,亚欧大陆纵横交错的铁轨上,奔腾不息的“钢铁驼队”一路风笛嘹亮,奏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鸣”。
丝路兴,天下通。10年来特别是统一品牌5年来,中欧班列稳步开行、快速奔跑,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穿针引线”,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金字招牌”。
回望中欧班列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2011年~2013年是探索发展阶段。2011年3月,首趟中欧班列从重庆发出,开往德国杜伊斯堡,开启了中欧班列创新发展的序章。随后两年,长沙、武汉、成都、郑州、苏州等地相继加入中欧班列开行探索,到2013年全国累计开行139列,为中欧班列之后的蓬勃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4年~2015年是快速发展阶段。随着2013年秋,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欧班列乘势而上、实现高速增长。这一阶段全国共开行中欧班列1123列,年均增速达219%,覆盖国别快速拓展,成了国际运输市场上的一颗新星。
2016年至今是跨越发展阶段。2016年中欧班列统一品牌正式发布启用,同年10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截至2020年年底,统一品牌中欧班列共开行3.2万列,占累计开行总量的94%。
统一品牌5年来,中欧班列溢出效应越来越大,有力促进了我国内陆经济转型升级、带动了口岸经济繁荣、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实现了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中欧班列已成为国际经贸交往的重要桥梁。目前,中欧班列已形成西中东三条运输主通道,铺画了73条运行线路,穿越亚欧腹地的主要区域,通达欧洲22个国家的160多个城市;开行总量已跨过4万列大关,运输货品有5万多种,涉及汽车整车、机械设备、电子产品、防疫物资等门类。2020年,中欧班列全年开行12,406列,同比增长50%,首次突破“万列”大关,郑州、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等5个集结中心开行列数占全国的65%。
中欧班列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许多国内企业看到了发展机遇,果断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投资,让广大内陆地区从开放的末端变为前沿。惠普将工厂从上海搬到重庆,富士康落户成都,康佳、冠捷将生产基地迁至西安,带动了电子信息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郑州、重庆等城市的外向型经济在中欧班列开通后实现了显著增长。中欧班列的规模化开行,亦带动了欧洲交通物流行业的繁荣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波兰罗兹、德国杜伊斯堡、西班牙马德里等节点城市的物流枢纽地位,都因中欧班列的发展而不断提升。
中欧班列已成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生命通道”。中欧班列运送货物货值占中欧货物贸易的比重逐年提升,从2015年的1%增至2020年的7%。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欧班列累计向欧洲发运1199万件、9.4万吨防疫物资。西安、义乌、武汉等地创新开行了中欧班列“防疫物资专列”,受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作为普受各国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中欧班列彰显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强大生命力。
“十四五”时期,中欧班列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从国内看,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而且更具有超大市场规模优势。这是我国形成“买全球、卖全球”格局的重要基础支撑,也是中欧班列形成双向稳定需求前景的重要判断依据。中欧班列作为新形势下串联国内物流的重要载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承担着历史使命,发挥着重要作用,亦将迎来重大发展契机。
从国际看,2020年中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这是中欧班列发展壮大的基石。我国与中东欧国家的产业结构、产业链高度互补,产业经贸合作将持续深化。另外,随着RCEP协定签署实施,中欧班列将成为更多亚太国家的运输选择。
当前,中欧班列正处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以中欧班列统一品牌五周年工作座谈会召开为契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巩固稳定提升”,把中欧班列积累的“量”转化为今后发展的“势”,必将书写共建“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