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 打造生态文明新高地

2021-06-04 13:22:32 来源:本网专稿 

——专访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青海省林草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局长李晓南

青海湖是全球水鸟的重要栖息地,以雁形目、鸥形目数量居多。图为青海湖二郎剑景区渔鸥。中国改革报记者 袁琳 摄


□中国改革报记者 李韶辉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并将其列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正式起步。2015年,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落户青海,开启了中国建设国家公园的新纪元。

在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开幕前夕,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青海省林草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局长李晓南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他表示,青海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目前已全面完成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正式启动设园工作,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

探索形成“八个一”三江源模式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全国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综合评估、全面验收中均排名第一。去年发布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公报(2019)》显示,三江源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

李晓南表示,5年多来,青海牢记国家使命,履行“源头责任”,积极探索实践,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原创性改革,探索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彰显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八个一”三江源模式。

一面旗帜引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生态治理修复工程,不断提升三江源生态价值、品牌价值,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一个部门管理。实施大部制改革,形成以管理局为龙头、管委会为支撑、保护站为基点、辐射到村的新管理体制,实现生态环境国土空间管制和自然资源统一执法,“九龙治水”顽症得到有效破解。

一种类型整合。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管理保护原则,整合优化保护地,启动范围和功能分区优化方案编制工作,注销退出全部矿业权,推动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保护。

一套制度治理。坚持用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颁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坚持规划先行,印发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配套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强化标准管理,制定相关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指南,国家公园建设治理能力水平持续提升。

一户一岗管护。建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1.72万名牧民持证上岗,推动牧民从生态利用者转变为生态守护者,成为农牧区振兴的政策宣传员、民情调查员、矛盾调解员、生态监测员,保护了生态环境、改善了民生福祉、推动了牧区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

一体系统监测。加强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及省直相关部门合作,综合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成大数据中心和覆盖三江源地区重点生态区域“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

一支队伍执法。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整体划归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各园区管委会设立资源环境执法局,形成了局执法处(森林公安局)、资源环境执法局、森林公安派出所权责明确、严格执法、监管有效的三级联动执法机制。

一众力量推动。在国家公园内行政村成立生态保护协会,与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科技联合攻关机制,建立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等机制,加强与国际知名国家公园合作,群众主动保护、社会广泛参与、各方积极投入“全民共建共享”的氛围日益浓厚。

李晓南谈道,实践证明,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向正确、路径清晰、措施得力,取得了丰硕成果。“5年的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必须坚持政治引领、系统治理、创新体制、共建共享、科技支撑。”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展顺利

祁连山国家公园也是我国首批确定的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试点于2017年启动。李晓南表示,目前已全面完成33项试点任务,2020年9月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为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介绍,青海省林草局挂牌成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相继成立海西州、海北州工作协调办公室和德令哈、天峻、祁连、门源4个管理分局,设立了9个管护中心、40个管护站点,组建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服务保障中心,创新推行“村两委+”社区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构建形成精简、统一、高效的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架构。

“我们建立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综合执法机制,整合调动省直多部门和属地政府联合执法力量,每年开展两次以上综合执法行动,统筹推进‘绿盾’‘利剑’‘飓风’等专项执法行动,有力保障了试点区生态安全。”李晓南说,园区矿业权全部停止勘查开发活动并有序进行恢复治理,涉及保护区的矿业权全部注销,小水电项目全部退出拆除。

“我们还创建了全省首个国家公园长期科研基地,实施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高标准建成两个生态监测站,构建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管控网络,对重点典型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栖息地实现大范围、智能化、精准化监测。”李晓南说。

他透露,目前共实施各类监测调查项目32个,在雪豹、豺、荒漠猫等物种监测以及黑颈鹤迁徙等专项调查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填补了许多国内空白。

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规划编制提速

2020年5月,青海省政府、国家林草局出台《青海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青海湖、昆仑山两个国家公园被列为“十四五”重点设立范围,并已纳入青海省“十四五”规划。

李晓南说,目前青海省已组织开展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评估论证,编制了两个国家公园总体规划。

根据初步方案,青海湖国家公园规划总面积2.83万平方公里。范围涉及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和海晏县、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共计3州4县25个乡(镇),以及5个国营农牧场。

昆仑山国家公园规划总面积6995.9平方公里。范围覆盖东昆仑山脉、那陵格勒河南部主要汇水区、格尔木河上游区域,东起玉虚峰东北侧格尔木河水面,南至玉虚峰,西到求拉克塔格峰,北至那陵格勒河南岸。

今年全面启动三江源正式设园工作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十四五”时期是青海推进“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的关键五年。

“我们要全面推动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一体保护融合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大美青海。”李晓南说,“力争到‘十四五’末,全省森林、草原、湿地、荒漠、重点生物物种资源得到全面保护,林草产业年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

李晓南表示,今年青海将坚持国家公园示范省引领,深入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全面启动三江源和祁连山国家公园正式设园工作,加快推进青海湖和昆仑山两个国家公园申建工作。同时,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资源大数据平台,实现自然保护地“一张图”管理。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