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畔 (曼拉更藏 摄)
□中国改革报记者 王健生 袁琳
昆仑巍峨,绵延千里;江河奔流,万古不息。青海,地处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既是国家安全屏障,也是亚洲生态屏障和全球气候屏障,综合发挥着涵养水源、防沙保土、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碳汇等重要生态功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国家重托,历史使命。青海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起保护生态环境、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深入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等国家级战略工程,着力打造“生态安全屏障、绿色发展、国家公园示范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七个新高地,努力让大美青海成为美丽中国最靓丽的名片。
展现生态作为
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是青海的生态作为,更是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抉择。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举全省之力保护“中华水塔”,率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2016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成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也是唯一以地方政府为责任主体的国家公园。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等4个县及可可西里被纳入试点范围。2016年6月,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挂牌。
作为青海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生根的重大实践、重要抓手、战略布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已成为全力打造保护生态、民生改善、绿色发展、和谐稳定的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为全国提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青海经验”。
经过5年艰辛努力,青海举全省之力圆满完成了体制试点任务。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迈入“国家的公园”起始建设发展的关键5年,将继续坚持中央改革要求、勇于不断创新,使国家公园的生态资产真正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资本和“金山银山”,使“中华水塔”真正实现永续稳固而丰沛。
纵观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青海革新理念、果敢创新,统筹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从体制机制创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等多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先后实施一系列原创性改革。
从2008年提出“生态立省”战略到践行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再到2018年进一步提出“一优两高”战略及2019年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发布《西宁共识》,充分彰显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者的担当与责任、决心与努力。
今天的青海,已构建起了“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和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实施意见。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已步入设园关键阶段。打破“九龙治水”局面,彻底解决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理顺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关系,不仅是青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成功实践,更是青海贡献于全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经验和模式。
彰显生态价值
引领绿色发展之路
我国最大咸水湖——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正午时分,在青海湖二郎剑景区,高原的阳光慷慨地播撒着温暖,青海湖碧波荡漾,游客们正沿着湖岸线,寻找着最佳留影地点。赤麻鸭、棕头鸥、渔鸥等鸟类在天水之间自在地翱翔、欢叫……
5月29日,“保护青海湖、我是志愿者——我在青海湖畔有棵树”公益林植树活动在青海湖二郎剑景区举行,来自青海湖景区管理局、青海大学、环湖民族中学等单位的近300名志愿者聚集在青海湖畔,团结协作种下近2000棵树苗,让碧水蓝天、群鸟飞翔的青海湖畔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旅游管理处处长陈德辉告诉记者,“十四五”期间,将重点打造“一屏六区一平台”,即构建青海湖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示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示范区、绿色发展示范区、优秀生态文化传承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平台,争当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的“头雁”和典范。
1975年,青海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2008年,青海省启动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2019年,青海省政府与国家林草局共同启动了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将青海湖全面纳入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据统计,目前,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较实施保护前增长38倍,森林覆盖率由6.3%提高到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4%,普氏原羚由20世纪末的300多只恢复到现在的2700多只。
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把青海的生态价值观展现得淋漓尽致。经过多年的努力,独具“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多样化生态地理要素的青海湖,其原真性、系统性、完整性得以存续,生态环境整体持续向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
此外,青海湖的生态旅游品牌也在进一步巩固提升。环湖自驾游、骑行游、徒步游成为新兴业态,湖泊草原自然观光、观鸟观鱼生态研学、民俗文化风情体验等生态旅游产品深受青睐。
从启动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串联起生态保护“成果链”,青海于2019年6月启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目前已启动三年行动计划,青海湖也揭开了建设国家公园的新篇章,向着中国最美湖泊国家公园努力“开跑”。
挖掘生态潜力
循环经济方兴未艾
盐湖、油田、气田、有色金属……青海遍地都是宝。如何把传统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的循环发展经济?
青海省副省长杨逢春表示,坚持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发挥青海的生态资源优势,聚焦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服务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努力将青海打造成为全国生态产业产品重要集散地,助推青海、服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青海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主战场,柴达木盆地是个“聚宝盆”。有人说,这里既有划一根火柴就能点燃的油砂,也有用勺子就可以舀出天然结晶盐的盐湖。
柴达木盆地分布有30多个盐湖,盐湖资源丰富。其中,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可溶性钾镁盐矿床,其钠、镁、钾、锂的储量均居全国之首。丰富的生态资源,是青海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重要依托。
随着“十四五”开局,立足“三个最大”定位,青海将着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积极发掘生态潜力,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让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察尔汗盐湖钾、钠、镁、锂等各类资源总量达600亿吨。这预示着巨大的开发潜能和经济价值。”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所长吴志坚告诉记者,20世纪60年代,老一辈盐湖人怀揣着产业报国的梦想,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靠人拉肩扛生产出我国第一袋钾肥,开启了中国钾肥工业的序幕。如今,经过几代盐湖人的艰苦创业、锐意创新,盐湖资源实现了从单一的钾资源开发到镁、锂、钾、钠、氯齐头并进的循环经济模式,衍生出一个跨行业耦合发展的产业集群,盐湖资源彻底实现“吃干榨尽”。同时,凭借科技创新推动盐湖资源梯级开发,走出了一条“以钾为主、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的多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产业互通是打通经济发展的“动脉”。青海当前正在兴起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也将成为未来的竞争优势。在“十四五”期间,青海将继续利用自身环境优势,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青海是清洁能源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开发潜力巨大。太阳能资源10亿千瓦,风能总储量超过4亿千瓦,水能资源总蕴藏量接近2400万千瓦,是中国陆地可燃冰和温度超过200摄氏度干热岩的首次发现地。
“依托清洁能源资源富集优势,青海在海西州、海南州分别建成3739兆瓦并网光伏电站和850兆瓦水光互补电站,装机规模均为全球最大。”青海省海西州发改委能源科科长马超程说。
为打造国家能源产业高地,海西州依托资源优势,深入发掘清洁能源产业开发潜力。目前,海西州清洁能源发电占比可达90%以上。同时,为保证电力稳定平滑送出,提高调峰调频能力,海西州加快储能项目建设,有效破解清洁能源调峰调频瓶颈。
“目前,全州并网储能9.2万千瓦,建成国内首个电源侧单体最大储能5万千瓦时电站和首个电网侧高原电化学共享储能3.2万千瓦时项目。”马超程说。
清洁能源产业正成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截至2020年底,青海清洁能源装机达到3637万千瓦,年均增长超过20%,占比由2015年的80%提高到超90%。5年来,新增电力装机全部为清洁能源,开创全国先例。
发挥生态优势
构建合作共赢“朋友圈”
2000多年前,祖先们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方文化与贸易的通道——“丝绸之路”。从历史走到今天,作为“一带一路”重要的节点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上的重要节点,青海如何利用优势补足短板,为持续发展找准“支撑点”,利用区位优势走出去?
青海省商务厅副厅长李雅林表示,青海极具资源优势、民族优势、生态优势等特色优势。要做好积极融入国家战略谋发展这篇“大文章”,就必须利用优势“走出去”,以“大开放、大投资、大视野”高姿态站位,加快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
一块藏毯,架起了青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的桥梁。
自2004年起,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已经举办了18届,成为国际知名的地毯专业展览会。而即将于6月6日召开的首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可以说是藏毯展的升级创新。“我们提高站位、扩大规模,进一步促进国内外企业的深入交流,让产业更加相通、文化更加相融。”李雅林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青海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也日益活跃。乌拉圭、冰岛、肯尼亚、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吉尔吉斯斯坦、土耳其、哥斯达黎加、尼泊尔、蒙古国、西班牙等都是青海近几年紧密合作的国家。
此外,自2014年以来,青海都会举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会议,与“一带一路”中有关国家政要、驻华使节开展高层对话、商界交流、洽谈商务,就推动互联互通、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继续深化务实合作、积极拓展合作领域等方面达成共识。
“我们坚持生态为魂,搭建国内外生态领域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宣传展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推介青海生态特色优势产业产品,进一步推动青海省对外交流合作和开放,不断扩大青海在国际范围内的‘朋友圈’。”李雅林说。
相通则共进。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青海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驱动下,敞开胸怀拥抱世界,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力。
展现生态之作为,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顺利通过评估验收,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蹄疾步稳;
彰显生态之价值,青海湖实现了从生态退化恶化逆转到持续向好的华丽“蝶变”,“中华水塔”更加丰沛,每年将输送逾600亿立方米清洁水源滋润华夏大地;
挖掘生态之潜力,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引领青海经济发展新潮流,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发挥生态之优势,敞开大门“走出去,请进来”,经贸合作风生水起。以“一带一路”为绢帛、以创新合作为笔墨、以共谋发展为气韵,青海绘制的对外开放合作共赢发展长卷正徐徐展开;
……
今天的青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不断彰显“三个最大”省情魅力,统筹“五个示范省”建设,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在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担当作为中,努力让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