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在四川成都举办
□中国改革报记者 王进
□实习记者 安宁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珍惜粮食,既要治理“舌尖上的浪费”,更要减少粮食产后损失。节粮减损等同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
近日,2021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在四川成都举办。本届活动周以“科技助力节粮减损,创新保障优粮供给”为主题,来自全国的粮食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展示各自在粮食储藏、粮油加工、质量安全、营养健康、现代物流、“智慧粮库”、“中国好粮油”及物资储备等领域取得的最新科技成果。
每一粒粮食都被“吃干榨尽”
在科技活动周现场,不少高新仪器设备、新型技术应用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 CMVC公司展示的粮食不完善粒分析仪是其中的明星产品。
粮食不完善粒,通俗而言是指受到损伤但尚有使用价值的粮食籽粒,包括虫蚀粒、病斑粒、损伤粒、破碎粒、生芽粒、生霉粒、未熟粒等。根据我国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不完善粒是评价粮食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执行粮食收购质价政策的关键参数,也是市场流通环节粮食交易的定价依据。
CMVC中国运营中心总经理褚毅宏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外实践中,粮食不完善粒检验均采用人工感官判定,检测时间长、强度大,不同检验人员之间会存在个体主观差异,导致不同检验人员检验结果不一致。特别是在粮食收购季节,由于劳动强度大,检验人员易疲劳,对人工主观判断产生较大影响,从而检验结果质量不高,影响到贸易。
“我们研发的粮食不完善粒分析仪可以替代传统人工检测,在全球范围实现了该领域自动化的零的突破。”褚毅宏说,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识别技术,对粮食进行逐粒检测判定,准确性高,并且技术操作简便,可检测稻米、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等多个粮食品种。正常情况下,完成一份样品检验只需30秒。
粮食检测自动化的突破,为“优粮优购”提供助力。而在粮食加工环节,长期存在过度加工、加工工艺落后等现象,导致面粉、大米出品率不高,未形成营养导向的加工体系。
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加工综合利用率只有40%,而发达国家则高达90%。比如,因为过度加工,即“过精过细”,片面追求白度、细度、低灰分,小麦加工出粉率低,其中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损失严重。
麸皮作为小麦加工过程最主要的副产物,含有35%~43%的膳食纤维,国内年产量高达3000万吨,但长期以来小麦麸皮主要用作饲料,其富含的膳食纤维等功能物质得不到充分利用,对于膳食纤维资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带来参展的,正是其研发的小麦膳食纤维系列产品。这是国家小麦加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落户中裕以来,依托其“三产融合、绿色循环”的小麦全产业链,在小麦育种科研、主食产品研发、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我们的麦麸加工膳食纤维技术,实现了小麦加工利用途径的创新,相较于麸皮效益可以增加10倍,实现对小麦产业链的再度扩大,提高小麦产业的经济社会效益。”中裕公司研发中心常务主任赵成礼告诉记者,产品低GI的特点,也为糖尿病病人提供了更多主食选择,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了一份力量。
据悉,科技活动周期间,共有40余家粮食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展示粮食科技创新成果,包含了绿色仓储、优质粮食工程“中国好粮油”成果、科技创新成果、粮食行业人才培养成果等,进一步推进节粮减损技术成果向全行业扩散,为推进全链条粮食损失浪费提供有力支撑。
从“广积粮”转向“积好粮”
随着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和升级,老百姓对粮食的要求从“吃得饱”变为“吃得好”。这也对粮食收储加工提出了从“广积粮”向“积好粮”的转变要求。本届科技活动周主办地——四川,是西南地区传统的粮食主产区,然而空气湿度大、多阴雨天气、年平均温度偏大等自然因素,都让粮食仓储面临时间和质量的双重考验。
在这样的不利自然条件下,不同年份的存粮差距会有多大?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位于龙泉驿区的省粮食储备库。库方工作人员分别用2019年和2020年的存粮煮了两份米粥,经过比对,记者发现两份米粥香气、黏稠度等指标都相差不大,甚至难以辨别哪一份的稻谷存储时间更久。
这背后的密码就在于,四川把绿色低温粮库建设作为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大规模应用绿色低温储粮技术,大力实施低温储粮工程。
“四川省级财政投入专项补助资金15亿元,在全省21个市州、170个县建设绿色低温粮库265个、仓容641万吨,确保政策性粮库低温储粮全覆盖。”四川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丽萍说,浅层地能、风冷、水冷等技术的综合应用,仓房气密性、精准控温、生态防虫等技术攻关的开展,使得四川绿色低温技术储粮走在全国前列。
“自实施以低温储藏技术为基础的粮堆生态管理后,粮食水分减量由以前的平均1.5%降至了0.5%,每个储备周期减少粮食水分减量损失近600吨。”成都市龙泉驿区粮油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丕炯介绍,如今,龙泉驿库设计容量为6万吨的6栋高大平房仓均已改造为低温仓房,仓内温度常年保持在18℃以下。
如何使粮库变成温度常年保持在18℃以下的“冰箱”?“粮库的低温技术使用的是浅层地能,这是一种低温的可再生资源,温度常年维持在18℃左右。”龙泉驿库浅层地能低温系统的供应商——成都朗博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照勇告诉记者,通过在地下埋设循环换热管道,在管道中充注自来水,依靠自来水的循环流动,将大地的冷量传输到低温设备进一步转化处理,再以冷气的形式与粮堆的热量进行“交换”。
数据显示,浅层地能制冷模式比风冷模式节能约60%,在实际工况状态下平均能耗为每吨每度0.25千瓦时,能耗水平不仅远低于0.5千瓦时的能耗国家标准,也低于四川省低温储粮0.35千瓦时的能耗地方标准。
“总的来看,低温储粮技术在实现储粮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和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三高三低’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绿色促发展、科技增效益成效明显。”张丽萍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