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四川宜宾:“小茶叶”富一方百姓 “大产业”促乡村振兴

2021-05-27 13:09:05 来源:中国改革报 

四川宜宾市实施“稳面积、提质量、延链条、增效益”的茶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力争到2025年建成中国优质早茶强市、中国优质工夫红茶大市和四川省现代茶产业第一强市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王泽勇

“请坐,请上坐;泡茶,泡好茶。”日前,在“长江首城”四川宜宾古色古香的冠英古街里,一场万人共品2021年宜宾早茶“川红工夫”的品鉴活动在这里上演。观茶韵、闻茶香、品茶味……青翠的茶叶在杯中沉浮,浓郁的茶香在空气中弥漫,将不止有美酒、也有好茶的“宜宾味道”展现在世人面前。

“请喝茶”是我国常见的待客之道。近年来,宜宾不仅把这一“待客之道”转变成致富之道,更把一片“小茶叶”做成了筑牢乡村振兴的“大产业”,形成了茶文化、茶品牌、茶科技融合发展的新格局。2020年,宜宾茶园面积达131.6万亩,干茶产量达9.1万吨,分别居全省第1位、第2位,综合产值达245.8亿元。

讲好文化传承

助力产业融合

茶,源于中国,始于巴蜀。据记载,早在公元前1022年,宜宾就开始了茶叶种植,也沉淀出宜宾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琴声韵韵,泡上一杯“川红工夫”茶,临栏而望江水涛涛。这样的场景,在宜宾三江汇合处的冠英古街随处可见。

“我喜欢在这样的环境中喝茶,好的环境更能讲好茶中故旧。”从事茶文化传播已经8年的文雪说,茶文化的传播需要平台,古韵悠然的冠英古街就将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让更多人爱茶,一起品味茶文化。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宜宾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罗世俊说,要让茶产业走得更远,挖掘茶文化是关键,而加快产业融合是支撑。

近年来,宜宾深入挖掘有关宜宾茶文化的歌赋、诗词、故事等,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片)”建设,打造特色茶庄,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将产业基地和园区的生态观赏、休闲体验、康养修心等综合功能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基地变园区,园区变景区”的茶旅综合体。

目前,宜宾已打造了天府龙芽·宜宾早茶——环金秋湖茶叶产业园、中国红茶第一庄园、珙县鹿鸣茶海等茶旅综合体,茶叶三产融合发展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同时也为茶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涵养。

强化品牌建设

抓牢市场先机

茶叶如果没有市场就是一片“树叶”。如何将这一片“树叶”赋予更多价值,品牌建设是关键。

“茶产业是宜宾的特色产业,只有不断强化品牌建设,才能将小茶叶做成大产业。”罗世俊说,今年5月8日举行的第四届国际(宜宾)茶业年会就是最好的例证,让更多国内外客商专家学者更加深入了解宜宾茶,也为宜宾茶走出国门提供了舞台。今年1月~3月,宜宾实现茶叶出口总值183万元,主要出口到塞内加尔、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抓好品牌建设,才能抓牢市场先机。”川红茶业集团总经理李家奎说,“川红工夫”作为中国的三大红茶品牌之一,只有筑牢品牌建设,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让这片“小树叶”富一方百姓的期许照进现实。

近年来,宜宾突出宜宾茶“早、优”品质特色,以品牌培育为突破,推动茶产业向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成功创建全国首个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市,“宜宾早茶”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四川省农产品优秀区域公用品牌。目前,宜宾已有茶叶公共区域品牌5个、“三品一标”76个。

推动科技创新

加快产业升级

迎着初夏的风,在茶香四溢的宜宾市翠屏区金秋湖镇的川茶集团茶园基地里,云雾微喷灌系统正在使用,无数喷头喷出的“毛毛细雨”,让茶园好似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一般。茶园基地的后端大屏幕上,借助茶园环境监测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实时呈现基地的各类大数据,环境状况、气象状况、水肥情况,实现远程监测、一键管控。

“产业要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颜泽文说,这是川茶集团5G+智慧茶园的一大应用场景,是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重要一环,为全程质量追溯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图像资料支撑。

在科技创新强茶上,宜宾着力与科研院所对接,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宜宾茶产业的高质量超常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目前,宜宾已成立宜宾市茶产业研究院;川茶集团创建为全国茶行业唯一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全市共有茶产业领域国家授权专利53项,省、市级科技成果26项;选育的4个新茶树品种已通过省级茶树新品种审定。

与此同时,宜宾在发展传统茶叶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研发茶饮(食)品、茶生物制药(保健)品等茶功能性衍生品,提高加工综合附加值,提升茶产业区域竞争力。

今后,宜宾将按照四川“加快精制川茶产业发展、打造千亿产业”的战略部署,实施“稳面积、提质量、延链条、增效益”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力争到2025年,干茶年产量达13万吨,综合产值达400亿元以上,建成中国优质早茶强市、中国优质工夫红茶大市和四川省现代茶产业第一强市。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