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布自然界“人口普查”阶段性结果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六年提升,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2021-05-20 13:59:02 来源:中国改革报 改革网 薛秀泓

 本报讯 记者薛秀泓报道 北京,除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目前已实地记录各类物种5086种,发现70种北京新记录种,其中中国新记录种12种。

5月20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北京市生物多样性调查阶段性结果。“十三五”时期,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连年攀升,由2015年的64.2增长到2020年的70.2,增长9.3%。北京市域面积约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0.17%,植物种类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8%。目前北京市已实地记录各类物种5086种,发现70种北京新记录种,其中中国新记录种12种。

作为人类活动频繁的超大城市,北京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众所周知,北京地形地貌复杂,在京津冀生态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然禀赋优越,更要摸清“家底”,科学保护,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摸清生物多样性本底状况是开展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按照生态环境部相关技术标准,2020年,北京将全市划分为212个网格,对部分网格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鱼类、昆虫、藻类等物种多样性开展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北京市2021—2025年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案,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调查网格全覆盖,动态摸清全市生物多样性的本底情况。

2020年的本底调查工作中,已实地记录各类物种共5086种,发现了70种北京新记录种。此外,由于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区,北京成为世界上鸟类最丰富的首都之一,目前有确切记录的鸟类占全国鸟类物种数的比例超过1/3,在我国北方城市中独一无二。

2020年度的调查在中心城区发现东北刺猬、黄鼬等动物,也发现日本松雀鹰、红脚隼等猛禽,反映了近年来中心城区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更丰富的栖息地。

在平原区发现较多白头鹎、啄木鸟等林鸟,也发现黑斑侧褶蛙、中国林蛙、赤峰锦蛇等两栖爬行类动物,以及马口鱼和黑鳍鳈等鱼类,表明近年来通过百万亩造林绿化、郊野公园建设及河湖湿地恢复,拓展了绿色生态空间,生物多样性也更加丰富。

生态涵养区是北京市生物多样性富集区,调查发现有青头潜鸭、褐马鸡、大花杓兰、轮叶贝母等受威胁物种,也发现豹猫、棘角蛇纹春蜓、紫椴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数量较多的野猪、软枣猕猴桃、刺五加等北京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从刚刚发布的2020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可以看出,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持续向好,已实现连续6年提升。

下一步,北京市将以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指引,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升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筑牢首都生态屏障,让绿水青山成为大国首都的亮丽底色。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