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刘政
钢铁是国家的基础产业,是工业的脊梁,是大国制造的根基所在。从有志青年到鲐背老者,曾任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计委委员、党组成员,国家发改委顾问的石启荣以身为笔,刻写下我国钢铁产业由诞生至辉煌的发展历程。
如今,石启荣已经92岁,背却仍旧挺直。谈起钢铁,他打开了话匣子,他的话语中仍有着铁水般炽热的激情与钢铁般执着的坚守。
屹立东方:钢铁脉搏跃动神州
谈到具体数字时,石启荣从自己的抽屉里拿出一张已经写满了字迹的稿纸,透着光,可以看到背面也满是字迹。敬惜字纸的小小细节背后,是时下少见的朴素气韵。
从这张白纸开始,石启荣用话语和文字,勾勒出那段历久弥坚的钢铁产业发展之路。
从1929年生于四川省渠县的贫困农家之子,到1948年意气风发的重庆大学矿冶系学生,并非一蹴而就。初高中时期,石启荣靠着老师、同学的帮助维持学习,大学时期考取了奖学金,21岁的他胸中怀有诚挚的理想。在入学的前一年,他还参加过地下党外围组织的一些工作。
1949年12月30日,重庆解放。1952年,刚刚毕业的石启荣拒绝了留校任教的机会,一心去钢铁生产一线工作。早在两年前,他已在地下党成员郭尚平的介绍下,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年轻的石启荣离开了生长于斯、终年无雪的故乡四川,怀揣着满腔的热情,踏上去往钢铁摇篮——东北的列车。
入职鞍钢后,尚属实习的石启荣被安排协助8号高炉值班技术员工作,半年的实习生活培养了他扎根一线的工作态度。
正式入职鞍钢设计院炼铁设计科,他被安排去炼铁厂恢复7号高炉。
给高炉打铆钉、处理漏风的热风阀……除了每天分内的设计工作,石启荣和工人们不分彼此、共同劳动,其间还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53年12月9日,7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仅10个月就恢复了生产。12月25日,毛泽东在亲笔给鞍钢全体职工的复信中说:“鞍山无缝钢管厂、鞍山大型轧钢厂和鞍山第7号炼铁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
除了肯干,石启荣也很敢讲。1954年,苏联哈尔科夫设计院提交了武钢“一期工程规模年产钢120万吨~150万吨,预留300万吨规模可能性”的设计方案。我国钢铁行业专家大多认为苏联提出的设计指标过于先进,很难实现。
当时,26岁的石启荣可谓会场上年龄最小、职务最低、资历最浅的年轻人。他作为高炉方面的代表,大胆直言,有理有据地论证了高炉设计指标的先进性和合理性,重新将会议带入积极的探讨氛围。最终,专家审查会通过了苏联提出的武钢高炉设计方案,吹响了武钢建设新中国现代化钢铁企业的号角。
崭露头角的石启荣被中央部委高度关注,于1955年被调往国家建委。自此,石启荣以更加宏观的视角,关切、推动着钢铁行业行稳致远、逐步走向纵深发展的道路。
放眼世界:加快建设钢铁强国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钢铁工业劳动生产率仅为15.2吨/人·年,而同期日本为293.9吨/人·年,美国为260.8吨/人·年,欧洲为149.9吨/人·年,我国仅为日本的5.2%,差距实在太大。”石启荣讲述振奋人心的初创期后,谈到当时我国钢铁在世界上仍较为落后的严峻情况。
“可以说,当时我国钢铁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没有任何可比性。”他说。
时节如流,在未来的岁月里,石启荣多次走访调研了40多个国家的钢铁产业,学到很多知识。20世纪初,时任国家建委重工业局副局长的石启荣力主决策建设我国第一套2250mm热连轧机,为多家钢铁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1993年,加快实现我国钢铁企业现代化的责任感、紧迫感时刻警醒着石启荣,继续建设高水平生产线势在必行。他力排众议、迎难而上,推动宝钢三期工程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建设高水平钢铁产业。
“当时,我国冶金技术与装备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20年~30年,如果宝钢不建三期工程,仅改造老企业,在钢铁产量上有可能比宝钢三期多,但在品种、质量和技术水平上就无法与宝钢三期相比了。”石启荣如是说。
如何解决资金矛盾?
“不能抱着金饭碗去讨饭吃。”石启荣大胆地提出了资金全部由宝钢自筹的意见。
2000年12月,宝钢三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生产规模达到年产铁975万吨、钢1100万吨、钢材753万吨、商品钢坯176万吨,其中可顶替进口钢材441万吨。
“自此,宝钢一跃成为世界领先的钢铁企业,中国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石启荣说。
曾经肯干、敢讲的青年,蝶变成为了敢想、敢干、敢担当的实干家。而始终冲劲十足的他依然保持着踏实的本色,把钱花在刀刃上,把事落在实处。
永不止息:纵深发展提质增效
进入21世纪,经过近50年的发展,我国钢铁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和巨大的进步。技术装备、产品结构、组织结构不断完善优化,装备国产化率、产品市场占有率、自主研发水平、节能减排水平明显提高,为支撑和保障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0年,我国粗钢产量已突破1亿吨,成为世界上粗钢产量最大的国家。
鞍钢、武钢、攀钢、邯钢、宝钢……众多钢铁企业在石启荣的关注和谋划下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形成多品种、高质量的钢材多元化布局。
“建设5500mm的轧机仅考虑企业经济效益就够了吗?这种特种轧机全世界也只有8套,我国国民经济和海防建设迫切需要有一套5500mm宽厚板轧机,生产一些特殊规格宽厚板,没有5500mm宽厚板轧机就会受制于人。”
就这样,时任鞍钢董事长、党委书记的刘玠被说服了。2006年,5500mm四辊可逆式双机架宽厚板轧机在辽宁鲅鱼圈落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格的宽厚板轧机,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
“鞍钢的这套5500mm轧机,从建成至今效益一直很好。刘玠同志曾多次打电话告诉我。”石启荣告诉记者。
“我国的钢铁产品之所以能够大量出口,并非由于产品技术含量高、具备国际竞争力,而是由于国内产能过剩,尤其是中低端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不断降价,从而使国内产品出口具有了价格优势,但这种优势是短期的、不可持续的。”石启荣认为,我国应坚持钢铁产业以满足内需为主,限制低附加值钢铁初级产品出口。
谈及当下,石启荣表示,应推动钢铁产业发展电炉炼钢工艺,减少高炉工艺,降低污染和能耗。
经历风雨数十载,从风度翩翩的有志少年,到须发皆白的鲐背老者,自1953年鞍钢7号高炉的第一炉铁水倾泻而出至今,石启荣对钢铁的热忱从未改变。
他见证着钢花在祖国大地上迸溅闪耀,从点到面,最终连结成一片壮阔的网络;他推动着国产钢铁走过漫长的发展道路,顺利地延伸到生产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出了一系列钢铁产业去产能、提品质的政策举措,取得显著成效。我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钢铁产业必将在新征程中焕发新的生机,铸就新的辉煌。”石启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