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用户隐私需上好“自律锁”

2021-05-06 14:19:02 来源:本网专稿 

□岁正阳

近期,媒体密集关注了智能汽车安装车内摄像头的问题。据报道,特斯拉车内安置有摄像头,可以清晰拍摄和记录司机在车内的一举一动。很多网民担心,私家车内部属于私密空间,如果事先未就安置摄像头、拍摄车主等事项告知用户,是否侵犯了车主的隐私权;这些收集的数据又能否得到足够保护?尽管特斯拉回应称,车内安装高清摄像头是为了提升驾驶安全以及促进自动驾驶更快发展,并非为了窥探隐私,但不少用户仍对自己隐私及个人信息能否得到妥善保护心存疑虑。

其实,这不是特斯拉一家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不少以“智能网联”为卖点的汽车产品都有类似配置,而且还可能配备麦克风、温度检测等一系列传感器。这些传感器是智能汽车实现人脸识别、疲劳驾驶监测、语音交互等功能的基础,也是产品的竞争力所在。然而,无论功能如何丰富,都不能以牺牲个人隐私为代价。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前景令人期待,如何兼顾舒适性、便利性、安全性与用户隐私保护,是每一个汽车品牌的必答题。

“无论是出于安全出行的考虑,还是进行商业模式的探索,对用户个人信息及隐私的保护都不能因此而放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郭锐表示,目前,我国民法典、网络安全法等法律已就个人信息、隐私的保护提供了基础性规范。正在进行二次审议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更是被寄予厚望。

笔者了解到,工信部近日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试行)》也提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应依法收集、使用和保护个人信息,实施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定重要数据目录”等意见。这是我国管制政策首次正式应对这类问题,也是在智能汽车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有益探索。当然,要全面应对智能汽车带来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今后的立法仍然需要建立一系列制度、作出进一步细化规定。

《法治日报》发表评论表示,在智能汽车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安全便利与个人隐私保护,并非无法兼得。这一方面需要智能车企加强自律,秉承人工智能伦理中人的根本利益原则和责任原则;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国家标准,确立更加明晰的规则,并不断强化政府监管,如此才能让用户安心尽享科技进步福利。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认为,未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守护其隐私,将成为一条重要的商业伦理;能否把隐私保护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中,将越来越成为衡量一家企业优劣的重要指标。顺应这一趋势,自觉将隐私保护的关口前移到自身的日常经营中,企业才能走得长远。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