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市瑶海区抓好营商环境“三个重”,完善服务企业包保机制,推进政策落地,对企业需求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协调,常态长效服务实体经济
□解琛
□中国改革报记者 张海帝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深抓营商环境重落实、重服务、重体验,完善服务企业包保机制,强化日常服务,进一步推进政策落地,对企业需求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协调,常态长效服务实体经济,在着力创优“四最”营商环境方面探索出瑶海经验。
政策靴子一一落地
政策的靴子不落地,营商环境建设就无从谈起。2020年疫情发生时,瑶海区第一时间出台《瑶海区关于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扶持中小微企业持续发展的意见》,“惠企十二条”共兑现政策资金6253.09万元,精准帮扶企业解决用工压力、资金压力,全力支持企业有序复工复产。2020年下半年,瑶海区正式发布《2020年瑶海区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共8个方面,涉及全区11个部门,设定63个条款,以投入专项资金方式,通过财政补助等对新型工业化发展、建筑业、信息技术产业、大健康产业等领域进行政策扶持。
落实减税政策也是为企业发展添动力。据统计,2020年1月~11月,瑶海区民营经济企业入库税收收入31亿元,同比减收3.15亿元,减幅为9.22%。从登记注册类型看,私营企业入库税收9.31亿元,占区局总收入的24.84%,同比减收1.59亿元,减幅为14.58%;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入库税收17.72亿元,同比减收3.29亿元,减幅为15.66%。
在培训政策落地方面,瑶海区借助线上线下资源开展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培训。先后开展中小企业送法宣讲会和送法进企业等活动,涉及企业300余家,发放政策宣传册近2000多本;组织60多名民营企业家赴上海交通大学培训学习,采取“课堂教学+实地研学”等形式;开展直播培训25场次,培训1万人次;联合基地举办两期短视频直播带货技能培训,近300人参训,解决企业在开展直播业务中的各种技术问题;联合开展各类技能培训、考试21场,覆盖7大类工种3129人次。
服务合力创新形成
企业需要发展,政府提供服务。瑶海区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工作,成立了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建立了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合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做细做实。去年,瑶海区深化“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开展政策宣讲会70余场,参与企业1034户,解决企业问题100余个。
在瑶海,服务企业发展的合力形成是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环,这种合力集中表现在瑶海区在安徽省率先开展“办好一件事”线上线下场景应用改革上。在瑶海区政务服务中心,市民或企业来此办事,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一次性办理好以前可能需要跑几个部门的事情。据了解,瑶海区已经梳理出首批35个“一件事”主题服务事项清单,实现跨部门并联审批,从而减少办事时间。
瑶海区持续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政务服务改革,不仅打造全省首家“7×24小时政务服务大厅”,方便群众24小时全天候办理业务,还引进全省首创的个体登记智能审批系统,个体工商户办理营业执照现场“秒批”,大幅缩减了行政审批时间。此外,瑶海区还在街道培养“全能社工”,推动“一窗通办”,群众大呼方便。
瑶海区还率先在合肥县区级政务服务大厅中设立长三角“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为内资企业、群众个人提供区域性一体化受理、收件、查询、发证等高效便捷的“一网通办”服务。
企业感受永远第一
去年4月,北京健康盒子科技有限公司带着海外订单来到瑶海,从落户到投产医用N95防护口罩,瑶海区创造了行政审批的“瑶海速度”。医用N95口罩投产、新款新冠病毒灭活口罩投产,瑶海区均组织新闻发布会,把“宣传生产力”变成企业的市场知晓度,迅速为企业发展打开知名度,企业顺利推荐入选安徽省防疫物资重点保障生产企业,产品列入商务部“双白名单”,抢得市场先机,迎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截至4月上旬,安徽建筑农民工创业孵化园驻园企业已达到100家,园区已累计接待入园农民工26.9万余人次,推广“汇成工匠”智慧用工手机软件注册量7316条,完成用工撮合2.8万余人次。
“创新很多,尤其是在用工平台的移动端方面,前期推广很难,幸好瑶海区宣传部门介入得早、介入得深,我们发展也越来越快。”园区负责人赵小宝介绍说,目前,园区已获得从人社部到省市人社部门、建设部门的广泛认可,发展的壁垒和困难越来越小,发展的信心越来越足。
瑶海区还紧盯企业融资难、发展慢等问题,强力推动政企银合作,赋能企业发展,这让资金需求急切的企业很是宽慰。去年,该区两度召开政银企对接会:第一次是为企业发展融资难搭建桥梁,金融业为瑶海企业和地方发展授信646.55亿元,真正实现优化环境、赋能发展;第二次是瑶海区政府主导召开全区企业上市工作推进会暨银企对接会,积极组织区内优质企业学习了解企业挂牌上市知识,切实加快企业挂牌上市步伐,促进企业不断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