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发展理念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2021-04-08 14:41:31 来源:本网稿件 

河北邯郸市以维护职工利益为出发点,推动国企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今年6月底前实现国企改革任务和遗留问题的彻底清零

□ 兰云

面对国企改革中错综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邯郸市委、市政府把维护职工利益放在首位,用改革的思路和举措破题。特别是自2020年以来,全力以赴攻坚剩余72家企业遗留下的重大难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至目前,已改制重组16家、清算关闭8家、破产终结22家、移交属地4家,筹集资金26.26亿元,安置职工20,081人。按照既定目标,今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职工安置和资产处置工作,实现国企改革任务和遗留问题的彻底清零。

以维护职工利益为出发点

邯郸是一座老工业城市,市属涉改企业多、困难职工多、债务纠纷多、历史遗留问题多,国企改革任务步履艰难。自2004年新一轮国企改革以来,全市先后对113家企业实施不同模式改革。其中,破产关闭69家,改制重组34家,退城进郊10家优势企业,统筹资金46亿元,安置职工10.8万人。除此以外,还剩余隶属于供销、国资、发改、工信、商务、粮食、房管等七大系统的72家企业,因早期改制不彻底,多数处于停产破产状态,企业改制难推进,信访问题难化解,成为全市经济社会的沉重“包袱”,成为掣肘改革发展的一道躲不开、绕不过、拖不起的“坎”。

随着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由于这些企业改制不彻底,职工身份没有转换,职工社保、医保费用不能按时缴纳,职工权益难以保障,很多职工面临看病难、就业难、退休难等现实困难,成为全面小康的“短板”,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小压力。

对此,2019年9月,时任市长张维亮主持召开了市企业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43次会议,针对前期国企改革工作进展缓慢的现状,制定出以周调度会的方式,强力推进国企改革工作。军令状、突击战下,到2019年底,六大部门的64家企业《职工安置方案》(此前8家企业已完成)分别通过了企业研究、职代会通过、主管部门审核、市政府审批等程序;全面完成了2.55万职工时跨30多年的身份权益审核审计。就此,邯郸国企改革进入到资产处置、资金筹措和职工安置费兑付的关键阶段。

根据整体部署要求,一切以维护职工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为出发点,邯郸市采取分年度梯次筹措改革资金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国企改革“资金池”。按照“先急后缓,梯次拨付”原则,2020年一季度为2.55万名涉改企业职工缴纳了拖欠的社保费、医保费,兑付了职工代垫社保费、医保费,解决了企业职工“能退休、能看病”问题,基本需求得到保障。到2020年8月,涉改企业全部在职职工解除了劳动关系,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全部办理了相关手续,及时获得失业保障。随着企业职工身份的转换,今年3月底前,又有8亿元职工安置费兑付到位。

企业改制中的遗留问题既是民生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必须妥善解决。2020年9月,张维亮就任邯郸市委书记后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就是国企改革工作会议。也多次到一线调研,先后批示修改有关方案、报告等文件30余件次,召开专题会议10余次,对职工安置、土地出让、资产处置等收尾工作进行了再安排、再部署;市长樊成华和其他领导干部把握重点,强力推进,深入企业现场办公,全力协调解难题。在市委、市政府的齐心协力下,围绕“转换职工身份,妥善安置职工”为重点的国企改革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建立了一系列创新务实的新机制。

创新职工安置机制 设置专项“资金池”

面对一系列遗留问题,资金缺口怎么解决?国企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决定,统筹利用市财政预算资金、破产企业土地及地面资产出让变现收益、国有产权或股权转让净收益等资金,采取分年度梯次筹措改革资金的办法,多渠道开源节流建立国企改革“资金池”。经过周密组织、严格程序,开源节流、精准发放,这些资金用于职工社保、医保补缴及职工安置费用支付和预先垫付,待各涉改企业土地及资产出让变现后,再依法有序归还从“资金池”中借用的职工安置资金。

经过审计统计后,七大系统的企业职工安置费共需29.6亿元,目前已兑付26.26亿元,兑付率88.7%。2020年以来,通过“资金池”拨付职工安置资金17.68亿元,为64家企业2.55万名职工补缴医保费和社保费,兑付了职工代垫费用和解除劳动关系补偿金等费用。到今年6月份,“资金池”再筹集3.34亿元,安置费可全部兑付到位,全面完成职工安置任务。

据介绍,邯郸市国资委、农业农村局系统职工安置费已落实到位完成出列;其余五大系统中,市供销社系统12家企业全面完成土地收储出让,市发改委系统13家企业分别完成了土地及零星资产处置方案,两大系统有望近期落实资金,实现出列目标;市工信系统在爱华公司6月份实施破产重整方案后,完成职工安置。市商务局、市物资总会在加快资产处置有效归集资金的基础上,计划6月底前完成职工安置工作。

创新资产处置机制 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土地资产,加快了国企改革的步伐。经过对涉改企业大宗土地资产、零星资产等资产性质和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全市被列入收储、征收计划17宗土地1095亩,拨付收储征收资金4.46亿元。列入出让计划的10宗563亩土地,已出让9宗533亩,出让总收入24.12亿元。被盘活的土地资产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为加快转型发展和推进城镇化腾出更多发展空间。

据介绍,在零星资产处置过程中,邯郸采取“既算大账,也算细账,不因市场不活跃而贱卖资产,力争收益最大化”的原则,制定处置方案,以参股合作、挂牌拍卖、网络竞拍等方式,依法依规进行评估拍卖,及时补办相关手续证件,实现实物资产依法依规收归国有。全市涉改企业117宗房产中,已办理产权手续71宗,相关资产已拍卖成交19宗,成交额3067.69万元,溢价率4.9%。比如,市农业农村局创新资产拍卖方式,将水产公司房产在淘宝网以101万高价成功拍卖,溢价率达到75%,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效益最大化。

创新并联审批机制 依法依规严程序

全市研究制定土地出让、资产处置、职工安置等重要事项联合审批制度,严格执行职代会审议、主管部门审批、相关部门联审、人社局审核、审计局审计、市政府审定、三榜公示等流程,充分保障企业职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严格职代会程序,召开职代会或全体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各项改制和安置预案,全程留有书面和影像资料;制定并严格执行改制破产企业资产审计、评估、转让处置等操作流程,在法院部门指导下,由企业主管单位牵总,清算组负责具体落实,依法进行破产企业资产处置和变现;督促各相关系统和部门合法有序归还从国企改革“资金池”借用的职工安置资金,确保各项改革事项举措依法依规操作和公开透明运行,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行为,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市企改办将国企改革相关政策加印成册,七大系统涉改企业做到政策标准统一,一把尺子量到底。

创新终结注销机制 移交属地签协议

将市属破产终结企业移交属地管理是邯郸市深化国企改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重要程序步骤,并作为全市创新性改革任务。推进中,按照邯郸市研究出台的《全市破产终结企业实行属地化管理方案》,由破产终结企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移交资产清单、资金费用清单、党员及党费清单、相关事物清单及整体移交协议书,与属地政府签订移交接收协议,纳入社区社会化管理。

全市在2019年完成5家破产终结企业移交属地管理的基础上,2020年以来,又将自行车总厂、机床厂、编织水厂、制氧机厂、轧钢备件厂、冶金机械厂等9家破产终结企业向属地进行移交,共移交人员2093人,移交非经营性资产房屋建筑物1.62万平方米、土地28.9万平方米,解散了清算组,注销了企业,标志着这些企业改革任务彻底完成。

创新扶持机制 为改制企业增活力

针对改制重组企业及整体转让企业,研究出台了20余项具体支持政策,同时明确帮扶市级领导干部和牵头市直部门,对企业资产重组、分流职工安置、企业生产经营进行全力支持,切实加强市属国有企业资产监督管理,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全市10余家改制转型企业实现资产盘活、人员精减和机制优化,效益和活力明显增强。

国有粮食7家独资企业完成改制后,原有职工由937人减至394人,企业效益稳步增长。市供销集团把盐业专营、佳润农资、万领再生资源等5家改制企业纳入集团管理,定员定岗择优聘用职工206人,集团履行社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职责,加强资源整合,实现政企分开,全部完成新公司挂牌及机构组建工作,企业遗留问题全部解决,为企业“轻装上阵”和提升发展能力注入新能量。

以良好作风推进落实

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和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邯郸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对国企改革工作坚持一周一调度、一月一总结,谋划压实具体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压死分管领导干部、牵头单位、成员单位和涉改企业责任,严明工作纪律和财经纪律,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全面掌握进展情况,有效传导责任压力。

为了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进速度,建立健全了以市长为组长的高规格企业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从2019年10月份至今共计召开26次周调度会,数次专题会议。同时,组织精干力量,加强工作调度,立足各系统、各单位、各涉改企业实际,创新举措、全力以赴,因地制宜、一企一策,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开展工作,提前预判解决可能出现的矛盾问题,走企入户问计解难。各系统各单位参与人员成为推进国企改革取得实质成效的关键因素和中坚力量,市供销、国资、发改、工信等7个部门也分系统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具体推进方案,统一实施步骤程序。市供销社系统按照职责分工组建12个协调推进小组进驻涉改企业,市商务局系统专班以实施步骤和补偿标准的高度统一避免了系统内职工相互攀比。

针对涉改企业遗留问题多、家庭困难职工多的实际,改革以维护职工权益成为首位,特别是对困难家庭职工实行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扶,对企业职工提出的问题坚持分级分类施策解决。目前,随着涉改企业职工身份转换和安置费用的兑付到位,困扰企业职工多年的实际问题得到解决,职工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