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福建寿宁:乡村振兴 下党向上

2021-04-08 11:21:14 来源:中国改革报 丁南

福建寿宁县下党乡因地制宜巧做茶叶文章,探索实施“定制茶园”新模式,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 中国改革报记者 丁 南

山明水秀,云雾环绕,清明前后正是高山春茶采摘的好时节。在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宁德时代、上汽集团、青拓集团、江苏万顺等大企业爱心认购的上千亩“定制茶园”相继进入采收期。

下党,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都牵挂的地方。近年来,下党乡牢记总书记“下党的发展要靠‘做’功,而不是‘唱’功”的殷切嘱托,因地制宜巧做茶叶文章,探索实施全国首个可视化扶贫项目——“定制茶园”新模式,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被原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全国12则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之一。

来自寿宁县委改革办的数据显示,2020年下党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89元,下党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39元,村级集体收入达58.45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17户502人实现全面脱贫。今年2月25日,下党乡党委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推行共建共享新模式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下党乡围绕“一村一品”,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共建共享模式,促进乡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发展。

以“一村一品”为目标,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在党建引领、促进乡村有效治理的同时,下党乡下党村实施“我+1”产业扶贫计划,对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普通农户分散种养的一亩茶、一亩果、一亩菜等,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宣传、统一包装、统一线上线下销售,依托社会力量和涉农服务部门、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机构挂职干部等下沉资源,进行“一对一”帮扶,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截至目前,全村累计发展特色产业1600多亩。

以“定制茶园”特色产业模式为抓手,拓宽茶叶销售渠道。变“卖茶叶”为“租茶园”,对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茶园进行整合,设置基本可覆盖“定制茶园”和茶叶加工厂的高清摄像头,打造“扶贫茶”“生态健康茶”,茶园主可通过网络客户端随时看到茶园从种植管理到生产加工到包装甚至到物流的整个环节。通过参与这个项目,茶园主以“每亩茶园年租金2万元”的价格进行爱心认购,每年每亩可获得100斤生态茶叶回报,茶农每年每亩可增收4000元左右。

以“公司+合作社”为纽带,探索共建共享模式。在培育打造生态农产品和旅游服务品牌“下乡的味道”基础上,下党乡还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由县属国有企业联合全乡10个行政村的茶叶合作社,组建寿宁县滴水缘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收益分配时,企业股份收益扣除必要管理费用后,二次分配给茶农和村集体,茶农年均增收4000元,全乡10个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2020年,联合社共收购社员茶青57万公斤335万元,茶青溢价20%,累计向茶农发放“茶青溢价分红”67万元。

发展特色产业富农户

特色产业富农户。寿宁县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党乡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从茶产业破题,优化传统销售模式,激发内生动力,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推动“养在深闺待人识”的生态农产品走出大山、走进千家万户,对探索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坚持产业先行。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持续巩固”原则,通过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和“我+1”产业扶贫模式,对分散种植进行机制化融合,吸收和引入专业技术及市场力量,建立资源、技术、市场三者有机统一的结合体,打通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产业市场化经营,确保了产业的可持续性。

注重模式创新。下党乡“九山半水半分田”,独特的自然条件要求其必须摒弃传统老路。通过树立和打造“下乡的味道”品牌,建立“只卖茶园不卖茶”销售新模式,让消费者体验到“从田间到餐桌零距离”的新业态,既增加了消费者信任度,又通过差异化模式提升了茶叶品牌价值和产业竞争力。

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扶持致富带头人、开设“乡村课堂”、出台激励政策等措施,全面激发群众“靠人不如靠己”“我要发展”的斗志。下党乡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过程,不仅是“扶智”过程,也是从输血到造血的“扶志”过程。

强化乡村治理。以“五个党建为民平台”为抓手,开展“背包服务”解民忧、“幸福茶馆”解民怨、“最美庭院”解民愁,建立健全由村“两委”主导、党员带头、村民共同参与的共建共享共治机制,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责任编辑:武艳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