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优等生”开启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1-04-06 14:06:07 来源:本网专稿 

福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探索符合福建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中国改革报记者 丁南

□黄金泽 蒋羽宁

20年弹指一挥间。

从2002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3538.74元,到2020年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80元,生态文明“优等生”福建用了近20年时间。

作为森林覆盖率连续42年居全国首位,全国唯一一个保持大气、水、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福建如何从“摆脱贫困”开启乡村振兴新路径?

3月22日~25日,曾在福建工作17年半的习近平总书记再赴“第二故乡”考察调研,了解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茶产业发展、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乡村振兴等情况。在林改重要策源地三明市沙县区,总书记指出:“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

生态农业

拓展乡村绿色发展路径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亲赴“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县调研,武平林改实践模式逐步推向全省,进而上升为国家决策。20年间,得益于“唤醒沉睡的群山”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沙县林农涉林收入从2002年的750元提高到2020年的6100元。

多山、多水、多绿的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践行地。2002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目标,大力推动福建绿色发展。2016年6月,福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019年3月,福建率先在全国出台乡村生态振兴专项规划。“生态福建绿色农业”由此成为亮丽名片。

近年来,福州市连江县推行深远海机械化、智能化养殖和“网箱+海藻”生态化养殖模式,推动海洋养殖从近海区域向深远海区域转移,构建了企业、集体、渔民三方有机融合、利益共享的发展机制。

种好生态“试验田”,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福建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福建建设与绿色农业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生态+”正成为福建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进一步发挥福建生态优势,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续”?福建省农科院原副院长、生态农业专家翁伯琦提出,以发展区域高效生态农业为载体,创立富有福建特色的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路径,即按照生态文明试验区要求,从制定生态功能区划、创立绿色发展模式、优化绿色创业体系、应用绿色技术标准、强化面源污染防控等五个环节入手,构建高效生态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项目自然资源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福建农林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施生旭副教授认为,要以新发展理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他提出,适应福建不同区域农业发展需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组织规划、普惠性政策、乡村产业、科技助力、人才队伍五个方面有效衔接。

特色农业

拓展乡村现代发展路径

近日,福建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提出,“十四五”期间,福建将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建设30个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重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100个农业产业强镇、2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特色农业是福建农业的优势所在,也是福建农业的亮点所在。2020年,福建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十大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花卉苗木、林竹、食用菌、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产值均超千亿元。

早在2019年2月,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福建省特色现代农业“五千工程”实施方案》提出,2019年~2022年,在福建全省组织实施特色现代农业“五千”工程。该方案涵盖培育一千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千个“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示范村等五方面内容,为打造富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奠定了厚实的产业基础。

南平市光泽县从昔日的老少边穷山区,到目前形成世界唯一一个完整配套的白羽肉鸡产业链,根植当地的圣农集团产业集群功不可没。在鸾凤乡十里铺村,通过承办圣农延伸的鸡饲料物流企业,2020年村财收入达到200万元。光泽肉鸡产业领军人物、圣农集团创始人傅光明,也因此获得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

“圣农采用‘产业嵌入式’精准扶贫模式,将产业链中的某些环节延伸到贫困村,为产业振兴提供源头活水。”圣农集团董事长傅芬芳说。

为全面推进特色现代农业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已牵头制定《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和《福建省“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规划》。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将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走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科技支撑

拓展乡村人才振兴路径

从一片茶叶到一个产业,茶科技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乌龙茶、红茶的发源地南平市武夷山,由科技特派员团队指导的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通过引入套作养分高效绿肥作物等方式,最大限度保留茶园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生态链。

发轫于福建南平,从地方实践上升为国家层面制度性安排的“科特派”制度,是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时亲切关心指导、总结提升的工作机制创新,迄今已逾20个年头。此次福建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

光泽县司前乡干坑村位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这里出产的干坑小种红茶属茶中珍品,2017年被列入地理标志产品,但却“养在深闺人未识”,品牌应用度不足。

为活化利用红茶资源,福建省级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水土保持专家、光泽县副县长罗旭辉,通过引入民革福建省委乡村振兴研修营团队,在产品定位包装及推广上与台湾见学馆许俊雄团队合作,使干坑红茶价格每斤提升50%~80%,古老烟熏小种制茶工艺通过闽台合作得到重现与传承发展,充分显示了“闽茶”产品市场竞争力。

科技帮扶既创造了生命力,也带来了牵引力。福建省农科院科技服务处负责人说:“福建省农科院已累计选派个人科技特派员3220多人,创造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逾100亿元。”

20多年来,福建全省累计选派逾2万人次的“科特派”队伍,将论文写在广袤的田野大地上,播撒科技种子,致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据悉,“十四五”期间,福建将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选认2000名以上省级科技特派员,吸引省外、境外科技人员参与科技特派员工作,实现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乡镇全覆盖。

生态有术,发展有路。福建省委书记尹力在年初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走一条符合福建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