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因“小利”丢“大信”

2021-04-06 13:59:38 来源:本网专稿 

□何玲

据央视新闻报道,江苏省市场监管局抽查发现,有的品牌以次充好、缺斤短两:羽绒服吊牌所写比实际含绒量虚高47倍,检测人员感叹没见过这么差的衣服;围巾号称含96%的羊毛,实际一根羊毛都没有……七匹狼、VEROMODA、雪中飞、恒源祥等均被点名。抽查超10家电商直播平台,三无产品层出不穷。消息一出,引发网友激烈讨论。

羽绒服里没有“绒”,羊毛围巾里没有“羊毛”,这样虚假宣传与伪劣商品不仅在挑战监管部门的底线,也让消费者感到“心寒”。有网友直言,无论是直播带货类的线上消费,还是实体店类的线下消费,变的仅仅是买卖方式的不同,不能变的是诚信,品质的底线不能被跨越,消费者的权益不能随意被侵犯。也有网友认为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才导致虚假产品层出不穷,并强调有应加强抽查监管,严厉打击无良奸商。

商品质量与消费者个人权益息息相关,付出的金钱与回报不成比例,消费维权程序繁琐,这难免会让消费者对商品乃至品牌产生“怀疑”。如何才能从源头上铲断虚假产品的灰色利益链,让消费者购买放心安全产品?红网、《华西都市报》、中国经济网等媒体评论文章从商品生产销售链角度分析,强调产品生产者要守住质量“底线”、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消费者要敢于维权。

一是作为产品生产者,商家深知没有好声誉,品牌也就没有了持久力。为一点“蝇头小利”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抛弃了道德约束,最终损害的还是商家自身的信誉。在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不赚昧心钱,抛弃消费者看不出、监管部门查不出的“侥幸”心理,踏踏实实把产品做好,才是取胜之道。

二是市场监管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力度,将作假产品“扼杀在摇篮中”。市场监管不能只重“尾”不管“头”,产品流入市场后,抽查固然能对市场秩序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把好产品流入市场前的“检查关”也同等重要,要在源头上降低假冒伪劣产品的市场流通率。同时,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要更强、更狠,严格的监管措施才能有效规范市场秩序。

三是消费者要敢于维权。很多消费者因为繁琐的维权程序,宁愿“认栽”也不会采取行动。正是因为无良商家抓住了消费者的这种“心态”,才纵容了这些不法分子违法违规行为更加猖獗。因此,消费者要敢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或者通过媒体曝光等渠道,敢于向不法分子说“不”。

显然,只有在源头上斩断利益的“黑手”,同时加强对市场中流通产品的监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保障,市场才能继续良性发展。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