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品质 让人民有更多归属感幸福感

2021-04-06 13:53:20 来源:本网专稿 

——内蒙古通辽市践行新发展理念系列报道之九

□中国改革报记者 于保明

□任阿龙 刘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内蒙古通辽市党委班子目标一致,要全力提升城乡发展品质和人民生活品质。

通辽市以品质建设主导城市发展,以提升产业品质、城市品质、生活品质、人文品质为重点,以“绣花”功夫开展城市提升工程,坚持品质先行,推进质量变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让人民有更多归属感、幸福感。

优化生活环境

在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河街道新天地社区,常常能看到手持扫帚、簸箕的老年志愿者小分队的身影,他们在社区商业街巡查巡检,义务维护着社区的环境卫生,还耐心地向社区居民和周边商户讲解着“美丽城市靠大家”的道理。李亚娟是老年志愿者小分队的一名队员,她说:“大家一起把环境搞好,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群众素质越来越高,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除了老年志愿者小分队,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有党员攻坚小分队、学生义务服务小分队、团员青年和妇女群众小分队等3支队伍活跃在市容美化、环境保护、植树护绿、文明实践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这是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方式方法,组建成立的4支小分队,整治卫生、护航文明,致力于以“小分队”带动更多群众加入到共建幸福美好家园的“大队伍”中来。

在如今的通辽市,像新天地社区老年志愿者小分队一样自觉自愿加入维护城市环境的人越来越多,像浩日彦艾勒嘎查一样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统一的美丽乡村也越来越多。这样欣欣向荣的城乡发展面貌是品质通辽建设的最佳注脚。

通辽市在品质提升建设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提升生活环境质量作为发力点。

2020年以来,通辽市以改厕、垃圾治理、污水治理为重点,逐月分解落实5.27万户卫生户厕、88座公厕、72台闪蒸矿化炉、9.9万个垃圾箱等建设任务,持续加大推进36个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嘎查村和20个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建设任务。目前,通辽市3个自治区级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县、9个市级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村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全市14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已完成整治12个;2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项目选址及实施方案编制已经完成,正在组织项目录入中央环保专项资金储备库,36个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建设正在推进;全市计划新建户厕4万户,续建1.27万户,新建户用卫生厕所开工12,472户、完工9062户;累计清理生活垃圾12.6万吨、村内水塘780口、村内沟渠2621.5公里、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6.3万吨、残垣断壁1612处;建设绿化美化行动苏木乡镇59个、嘎查村498个、绿化美化行动示范村227个,增加乡村生态绿化面积5.9万亩、庭院及周边绿化74.8万株,提升乡村绿化面积1.1万亩。

提升人文品质

近年来,通辽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为目标,大力开展“文化村庄”“文明村庄”“文明之家”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品牌建设。

在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希勃图嘎查的图书阅览室里,书架上摆满了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等多种类型的书籍,一些村民正翻阅着书籍。一位村民说:“口袋富了不算富,脑袋和口袋一起富了,才算真正富了!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知识,这个图书阅览室让全村人有了一个学习知识的好地方!”自从村里有了图书阅览室,村里的文化气息越来越浓。

现在,像希勃图嘎查图书阅览室这样能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通辽市愈来愈多,“书香通辽”“城市朗读角”“我的书屋·我的梦”“科尔沁书虫阅读推广团队”“阅读暖心·用爱筑梦”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相继推出,充分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均等性、公益性和便利性,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城市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

文化氛围激发热情,榜样力量指引方向。近年来,通辽市组织开展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表彰宣传活动,推选北疆楷模、道德模范、内蒙古好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志愿服务“四个优秀”等国家、自治区级典型共400余个,大力弘扬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和高尚品质的文明之风。这些好人模范充分发挥着示范引导作用,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在通辽市奈曼旗大沁他拉街道举行的道德模范宣讲活动的现场,无私奉献的老党员梁玉林将自己数年来坚持为社区行动不便的居民开展免费理发服务、积极参加社区各项志愿服务活动的故事娓娓道来;爱老孝亲“通辽好人”东玉琴讲述了自己一边挣钱养家、一边照顾瘫痪在床84岁母亲的故事,日子虽苦,心坚不移,坚定地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他们的事迹深深感动着现场群众。

提升生活品质

“家门口就能健身真是太方便了!现在我给女儿带孩子,平时没有时间去老年人活动中心,但是老年人没有一个好身体哪能照顾孩子们?所以,我利用每天早晚的时间到大坝上跑一跑、到辽河公园内健健身。”家住辽河公园附近的王占月阿姨,每天早晚都要到公园大坝处的健身道上锻炼身体。“公园内各种体育设施都很齐全,开放率和利用率也都挺高。通过锻炼,不仅身体好、心情好,我还结识了不少喜欢运动的老伙伴。”

近几年,通辽市深入开展健康通辽行动,全面推进高标准健康通辽建设,落实全民健身战略,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通辽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建设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2033处,社区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达100%,95%的苏木乡镇完成“1211”工程,80%的行政村完成“121”工程。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建有体育健身设施,满足群众健身活动需求,提升全方位健康服务能力。

另一方面,以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兼顾不同项目、不同群体、不同年龄需求,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赛事活动,在全市各族群众充分享受体育改革红利的同时,形成了上下联动、覆盖城乡、声势浩大、影响广泛的全民健身氛围,掀起了全民健身高潮,让健身成为通辽人的一种生活新时尚。

通辽市在品质提升建设中,社会事业全面开花,提升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

教育事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全市义务教育发展趋于均衡化,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初中阶段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9.95%、99.99%。

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通辽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属性,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完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和公共卫生体系,规划建设蒙东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有效保障群众健康,“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通辽市有效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群众衣食住行、文体康养等生活需求,创造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让民众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品质。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