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四川会东:“三大体系”为水电移民安置点治理赋能

2021-03-25 12:52:27 来源:本网专稿 

四川会东县聚焦工作统筹、组织保障、后续帮扶,进一步提升安置点治理能力,全力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卿垚 周友云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唐元龙

为锚定打造“两新两高”精品工程的目标,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后续工程建设任务,四川省会东县聚焦移民搬迁后管理群众、服务群众、推动发展问题,构建工作统筹、组织保障、后续帮扶“三大体系”,进一步提升安置点治理能力,全力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织密筑牢基层组织体系

提升组织凝聚“性能”

突出党建引领主导治理。坚持党组织建在先、作用发挥在先,在县外水电移民迁入地组建8个联合党委,在县内安置点成立18个党组织,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结合村(社区)“两委”换届,梳理转接849名移民党员组织关系,择优选拔63名移民党员进入迁入地村“两委”班子。选拔35名素质好、能力强的优秀党员进入业委会担任“台长”“楼栋长”,全力参与安置点治理。

规范群众自治推动治理。结合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成立4个村(居)民委员会、4个村(居)务监督委员会,设立14个村(居)民小组。坚持“党组织主导、居委会牵头、移民群众参与”,组织召开会议、民情恳谈等160余次,收集社情民意300余条,通过协调处置平台化解纠纷125件,实现群众自治和管理服务良性互动。

着眼多方协同参与治理。搬迁入住后,组建妇联、民兵、共青团等群团组织54个,全覆盖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调解委员会。依托产业园区、企业项目等,成立8个合作组织,推动安置点多元共治。邀请移民群众参加党建月会、主题党日活动100余场次,参与制定村规民约40余条,充分调动移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提升群众满意“效能”

标准化搭建服务平台。聚焦标准化、规范化和亲民化、便民化要求,“特色化”打造18个党群服务中心,按标准落实7万元~15万元/年的社会治理经费,同步开设户籍管理、医保社保等6个服务窗口。全覆盖搭建“为村”平台和“线上党群服务中心”,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走,全力构建以党群服务为基础的综合服务体系。

精细化落实基本服务。投入200余万元在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安置点全覆盖建立12个临时党群服务中心,分别设置党员服务、群众来访、政策咨询等7个工作岗位,全面落实“一站式”服务,采取党员跟办、干部代办、预约服务等方式开展集中便民服务,让群众“找得到人、办得了事”。

多元化开展文体活动。大力推进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等进入安置点,修建18个文化广场,配套购置一批文化体育器材,移民群众按兴趣自发成立篮球队、舞蹈队等24支,定期开展文体活动。打造36个党建文化宣传栏、18个农家书屋,不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引导群众讲文明、树新风。

构建完善综合保障体系

提升长效治理“潜能”

深入落实结对帮带机制。全面延伸拓展“五个一”帮扶机制,29名县领导、62家县级部门(单位)、64个工作组、26名移民驻村第一书记、2300余名联系责任人定岗定责,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搬迁安置、后续发展等重点工作,“一对一、多对一”联系移民安置点、服务移民群众,全力解决涉及移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

探索创新就业创业机制。积极整合县委组织部、县扶贫开发局等部门(单位)资源,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在安置点设立就业创业服务站,建立定期授课制度,针对性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及创业就业指导。先后在已实现搬迁入住的姜州、民权两个移民安置点开展就业培训6场次,覆盖移民群众610余人次,实现外出务工480余人。

建立健全长效发展机制。将安置点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一点一规划、一点一特色”进行打造,推动蚕桑产业转移7000亩,种植芒果、香蕉、枇杷等特色水果1240亩。规划发展移民安置点村级集体经济21个,同步建立收益分配制度,最大化激发移民群众发展热情,真正把安置点打造成为移民群众的幸福家园。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