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湖泊”到“治流域” “一湖两海”重现勃勃生机

2021-03-19 17:23:00 来源:本网专稿 

内蒙古通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进行“一湖一策”生态环境治理,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湖泊水质指标总体向好,野生动植物种类稳步增加,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经过治理的呼伦湖水更清了,鸟更多了,环境更美了。蒋希武摄


□中国改革报记者 于保明

□任阿龙

作为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内蒙古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戈壁等生态种类一应俱全。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湖泊,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荒漠化防治、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维系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前,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一湖两海”出现不同程度的湖面缩减、水质变差等问题,“草原明珠”一度蒙尘。近年来,内蒙古对“一湖两海”问题痛下决心,由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牵头,会同相关厅局及地方党委、政府,通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进行“一湖一策”生态环境治理,并从“治湖泊”向“治流域”转变,使“一湖两海”重现勃勃生机。

回首来路,才知晓究竟走了多远;亲历攻坚,才明白付出的意义所在。目前,“一湖两海”水质指标总体向好,野生动植物种类稳步增加,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直面问题真抓实干

2012年,历史上最大水面面积曾达2339平方公里、蓄水量达144亿立方米以上的呼伦湖,湖面面积缩减至1759平方公里,蓄水量下降到40亿立方米。一个时期以来,乌梁素海接纳了河套灌区90%以上的农田灌溉退水和流域内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随着污染物产生量大幅增加,湖区受纳水体变得成分复杂,水质恶化,生态功能退化。10年前,乌梁素海污染达到顶峰,湖区爆发大面积黄苔,周边流域内沙漠侵蚀、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等问题相互叠加,整个流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2005年~2014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湖区水质一直徘徊在劣Ⅴ类。与此同时,岱海也在“缩水”,2005年~2014年的10年间,湖面面积年均缩减2.66平方公里。

“一湖两海”的污染状况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2019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抓好内蒙古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的生态综合治理,对症下药,切实抓好落实。

最好的落实,就是真抓实干。为擦亮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这几颗草原上的“明珠”,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牵头建立“一湖两海”综合治理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呼伦湖41个项目、乌梁素海34个项目、岱海21个项目的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一湖两海”综合治理工作,由自治区党委书记担任第一总河湖长,自治区主席担任总河湖长,党委副书记担任岱海湖长,常务副主席担任呼伦湖湖长,分管副主席担任乌梁素海湖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主席布小林多次实地察看治理情况,对做好治理和整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湖两海”生态环境治理重要批示重要指示精神的实施方案》,细化任务分工,明确落实责任,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

充分论证科学治理

2020年5月,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在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六苏木镇弓坝河水库下游右岸滩地正式开工,工程建设任务是自黄河干流取水补给岱海流域。该工程为跨流域生态补水工程,输水管线横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以及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最终接入弓坝河后入岱海,输水线路总长约131.57公里。工程取水口位于托克托县的头道拐与清水河县的喇嘛湾之间黄河河段左岸,设计引水流量每秒3.02立方米,年取用黄河水量最大不超过4466万立方米,年最大补水天数为180天。工程建成后,可显著改善岱海水生态环境。

在乌梁素海湖区,自2018年以来,每年利用黄河凌汛期和灌溉间歇期进行生态补水约3亿立方米以上,同时实施人工湿地构建、湖区网格水道、排干沟净化等工程,促进水体循环,改善湖区水质。呼伦湖治理则启动了总投资10亿元的10个项目,处理流域生活污水,实现再生水回用。

“绿水保卫战”打响之后,内蒙古在充分论证“一湖两海”水质变化成因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治理规律,提出了“稳定水量、改善水质、提高环境质量”的总体治理思路,在生态环境厅、水利厅对水质水量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经权威机构论证后,对治理目标、治理项目等进行了科学调整,对原“一湖两海”治理规划进行了修编,并由自治区政府批复。

为更深入地推进科研工作,成立了呼伦湖研究专门机构——呼伦贝尔市北方寒冷干旱地区内陆湖泊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组建了“呼伦湖院士工作站”“呼伦湖草原生态试验站”“呼伦湖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等研究机构,为长期监测与研究呼伦湖生态环境提供了高水平合作平台;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权威科研机构开展了“呼伦湖水环境问题诊断及背景值研究”“呼伦湖水环境质量及水生生物调查”等科研项目。同时,成立了乌梁素海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重点开展乌梁素海综合治理的协调、调度工作;制定了乌梁素海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和13个配套办法,为推进乌梁素海综合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成立了巴彦淖尔市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乌梁素海生态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内蒙古不断完善“一湖两海”综合治理规划,使其更符合实际、更具操作性。据了解,“一湖两海”生态治理规划总投资98亿元的各类项目均按计划快速推进,目前已完成投资82亿元。

系统推进标本兼治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主任龚明珠说,“一湖两海”生态治理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由治标向标本兼治转变,应实施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由单纯的“治湖泊”向系统的“治流域”转变,探索一条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路子。

在乌梁素海生态治理上,在流域上游乌兰布和沙漠累计完成防沙治沙面积109万亩,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更新重建长154公里、宽50多米的防风固沙林带,有效遏制了沙漠东侵;在城镇和工业园区,开展点源污染治理,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中水回用,最大限度减少对乌梁素海的污染;在河套灌区,全面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四控”行动,引导企业和农民绿色生产。

自2020年起,呼伦湖已从休渔限产转向全面禁止商业捕捞,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5.37亿元,将呼伦湖周边的1268万亩草原列入禁牧范围、4365万亩草原列入草畜平衡范围,有效保护了环湖天然草原。呼伦湖周边沙地治理面积累计超过70万亩,环湖周边土地沙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因海而生、依海而兴的京能集团内蒙古岱海发电有限公司作出所有机组不再使用岱海湖水的承诺。为完成“水冷改空冷”综合改造,公司先后投入资金近30亿元,涉及锅炉、汽机、热控、环保等多个系统。

“一湖两海”治理取得积极成效。乌梁素海总体水质由劣Ⅴ类稳定提高到Ⅴ类、局部优于Ⅴ类,呼伦湖、岱海水质除化学需氧量、氟化物、高锰酸盐指数外,其他指标均达到地表水Ⅴ类及以上标准。呼伦湖湖面面积已由低谷时的1759平方公里恢复到2050平方公里,乌梁素海、岱海湖面面积均稳定保持在合理区间。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