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载寒暑扎根脱贫一线 青春热血铸就监督利剑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国家发改委评估督导司评估督导三处
2021-03-19 06:48:51 来源:本网专稿 

□ 中国改革报记者 刘政

□ 实习记者 安宁

“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2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讲话的这一刻,国家发改委评估督导司评估督导三处处长仇轶正坐在台下。

此次表彰大会上,国家发改委评估督导司评估督导三处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获奖者们踏遍总书记讲话中所提到的那些脱贫现场,全力保障着他人的幸福,也在奋斗中收获了自我的幸福。

“这是浓缩了全场所有人数年光阴与奋斗的一天,心情非常非常激动,几次想要落泪。”仇轶一连用了两个“非常”,他向记者展示了那张红色的入场券——一楼中二区20排34号,他代表评估督导三处,坐在同他一样的获奖者们身边。

脱贫攻坚“回头看”

全力以赴迎“国考”

“评估督导司成立之初,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对我们明确表示,抓好易地扶贫搬迁监管是评督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一定要把这项重大战略推进落实好。”评估督导司司长王青云表示。

在前进的道路上,需要有人“回头看”。在这场脱贫攻坚的全国大考中,评督司全力以赴、尽锐出战,牢守“底线”、补齐“短板”,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跑完“最后一公里”。

2019年,多数省份正处于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攻坚期。按照何立峰主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指示要求,评督司配合振兴司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监管工作,全司干部编入各巡查组投入巡查工作。先后开展3轮常规监管巡查、1轮全面排查,共116人次累计895天深入基层开展督导调研,覆盖22个易地扶贫搬迁省份,涉及169个县市区。

王青云告诉记者,“监管绝不能流于形式、止于表面,一定要找准关键点,对症下药。”

“为了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真正的关键问题所在,王青云提出开展蹲点式调研,率队带领我们以‘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聚焦政策执行、项目实施、搬迁群众就业和后续发展等重点问题,创新开展4轮‘解剖麻雀’式的蹲点调研。”仇轶介绍,以青年干部为主的调研组先后深入中部、西部11个省区13个县市,走访安置点208个,入户685户,与当地干部群众座谈318次,调研扶贫企业117个,蹲点时间平均为14天,最长达18天。

“开展评估督导工作,一定要有严肃认真、深入深入再深入的工作态度。”在王青云看来,深度调研是“破题”手段,而“解题”的关键则在于找准“题眼”。

监管巡查工作归根结底是抽查,一定要找准关键共性问题,抓住“牛鼻子”,建立完善的整改落实机制。王青云告诉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问题在一些地方反复出现,这是怎么回事?想要整改落实到位,就得深入了解到问题背后的‘病根’。我们开展多轮监管巡查,最后发现是落实机制存在问题。在后续的全面排查中,我们重点抓好这些机制性问题,推动地方强化整改落实机制、抓好问题整改,效果显著。”

仇轶举例,在某地调研时翻阅当地几年来整改通知的下达情况,发现很多整改通知仅下发给抽查中发现问题的县。其他没被抽查的就一定没有这些问题吗?不一定。“最后我们要求整改通知必须下达各县,通过‘镜鉴’方式,推动他们全面自查、主动发现问题。”

聚焦关键,打破梗阻,压实责任。通过一年多的积极工作,评督司立足“破题”、找准“痛点”、全力“解题”,形成82篇核查、调研、督导报告,梳理形成13大类74项具体问题清单,下发102份整改通知通报,撰写4篇调研报告,评督司提出的多项意见建议已经吸纳完善到政策体系中,有力有序有效推动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一步落实。22个省份易地扶贫搬迁问题整改落实机制显著加强,原则性底线性问题全面清零。

积跬步终致千里

细求索为安居护航

“评督司成立之初,王青云决定先‘摸清家底’,带领我们从零起步,运用大数据手段,建立易地扶贫搬迁信息数据库,建立22个省份、200多个地市、近1400个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明细台账,精准收集搬迁人口、安置点类型以及县级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情况。”仇轶告诉记者。

“尝过甜头,我们都相信大数据能更广泛地运用到巡查督导工作中。为主动解决舆情反馈的问题,我们和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部对接,建立起了合理有效的舆情监测处置机制。”仇轶说。

该舆情监测机制分为两部分:一是热点舆情日常监测机制,对监测中发现的易地扶贫搬迁相关的网络舆情热点,立刻联系有关省区市了解情况,核查摸底。二是定期舆情监测机制,每2个月对网络上涉及搬迁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线索进行监测,对问题线索清晰、情况较为明确、具备核查条件的问题进行汇总,查实后第一时间派出人手开展调研,及时组织地方核实整改,实现精准定位、“靶向治疗”。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网络舆情信息监测,评督司变被动为主动,提前化解问题,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让群众满意。

“信息一定要准确。”王青云强调舆情监督的第一原则,评估督导工作不能捕风捉影,大数据提供的只是线索,必须要进一步查实。

仇轶告诉记者,按照王青云的要求,评督三处进一步建立完善的核实机制,打通舆情监测问题反馈、核查、督导、整改全流程,效果十分明显。

负责舆情监测的评督三处青年干部赵霖告诉记者,自机制实行以来,已先后对近439万条信息进行分析,核查后查实问题线索150余条,通过舆情反馈线索的核查整改,进一步强化地方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大数据分析显示,群众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满意度维持在95%的高位。2020年全年,中央领导和委领导再没有一项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舆情问题方面的批示。

“最让我们高兴的是,通过我们督导,越来越多的地方自发开展舆情监督工作,真正五指成拳,形成了监督合力,群众利益有了更进一步的保障。”仇轶说。

“做好评估督导工作,不仅要审视他人,也要审视自我。”对于评督工作,仇轶保持着审慎的作风。仇轶先后在国家发改委原稽察办、地区司工作,曾在宁波镇海、江西遂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等多地挂职。从他丰富的履历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极富工作经验的人。司里认为他是可靠的中坚力量,处里视他为顶梁柱。

“事必躬亲,评督司的风气特别务实。仇轶始终走在我们前面,迅速发现问题、提出深度建议,做事既雷厉风行、又扎根务实,我们都是跟随他的脚步成长起来的。”青年干部刘彦这样评价自己的处长。

“谋事不可求易成,监管巡查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好脱贫群体搬迁后的美好生活,绝不能仅从完成工作的角度想问题。”怀着务实的心态,仇轶在工作中着力发现盲区、补齐短板。

“2019年7月,我参与了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和住房质量安全的督导调研工作。选址安全怎么保障呢?我认为需要专业过硬的地质灾害专家‘出马’,才算把关到位、落地有声。”仇轶告诉记者。

事关生命安全,这个缺口必须补上。仇轶迅速形成报告,当即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2020年,评督司的工作任务开始聚焦住房质量安全和地灾安全风险隐患等问题。

“我以为我们会立刻开展巡查工作,但仇轶本人非常稳得住。”赵霖告诉记者。

“不打无准备之仗。”决定开展地灾排查后,仇轶选择先练“内功”,摸清“底数”。

“在中国气象局和司内相关处室的支持下,我们对近10年的气象、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基础数据进行分析。联合专家对重点省份1198个县地灾隐患程度进行综合评估,筛选风险偏高的36个县作为重点排查对象。”仇轶运用科技手段进行选点。他告诉记者,“选点非常重要,方向选对,后面的路才能走准、走顺。”

2020年7月26日~8月11日,评督司、振兴司会同自然资源部地勘司、住建部村镇司以及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督导组,分赴湖南、广西、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等6个搬迁规模大、地质灾害频发高发、历次检查发现工程质量问题较突出的省份开展实地督导。

土木工程专业出身的刘彦被仇轶安排负责牵头工作。“是压力更是动力,是一次收获很大的历练。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了诸如地灾排查缺乏专业性、分散自建住房排查不到位、存在地灾隐患等问题。”刘彦说。

刘彦告诉记者,很多问题存在共性,不仅对发现了问题的省份提出整改要求,还将查找到的问题整理成一份问题清单。“理顺工作机制很关键,整改情况工作通报和问题清单都是同时印发给22个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省份,督促他们根据问题清单展开自查、开展整改,效果很好。”

刘彦展示一份清单模板,包括5大项15个小点的地灾相关问题,并附有详细解释和要求。

“评督工作一定要有钉钉子精神。通过外部督导传导工作压力及督促地方强化内部工作责任等两种方式,有效促进了问题整改。”仇轶说。

2020年12月,何立峰批示要求组织开展“回头看”工作,从督导情况看,相关问题均已整改到位。

“地质安全隐患基本排除,住房质量安全可控。”地灾督导工作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强化本领忠诚履职

在新征程接续奋斗

当看到“共116人次累计895天深入基层开展督导调研”这样的数字时,难免以为这是一支颇有规模的队伍。事实上,加上借调干部评督三处仅有5人,整个评督司也不过20余人。

“我们司个个都是精兵强将。”仇轶如是说。

王青云长期关注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等领域,在交流中总能感到他对工作的激情与坚守。

“王青云非常重视调研深度,对我们工作要求很高,指导很到位,他永远是我们的表率。为确保眼见为实,做好巡查工作,他身体力行地去搬迁安置区考察,常常为此步行数小时。”仇轶对此感触很深。

“搬迁迁出区大多都是条件非常恶劣的地方,不然为什么把咱们老乡迁出来呢?迁出区大多交通条件不是很好,开车到不了的,我们就走路。做巡查工作必须要有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这种态度能有效地将责任压力传导给地方政府。”王青云说。

“归根结底,评估督导工作是去发现问题、找漏洞的。我们送不了项目,只送整改意见。”王青云直言评督工作“不讨喜”的一面。

“眼下的不讨喜不过鸿毛,人民的长久幸福重逾泰山。孰轻孰重,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因此整改工作最终都得以顺利推进。”王青云表示,这也要求督导工作者多站在地方的角度上想问题。正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所指出,评督系统参与的都是复杂的任务、难办的任务,这就需要采取恰当、管用的方法有效解决问题。

“提意见是很简单的,但是意见是否能落地,才是得到地方认可的关键。一定要设身处地考虑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案。这要求我们苦练本领,功在平时。”王青云说。

“要做好评督工作必须业务精熟,司内干部先求师其他业务司局,再开展内部学习,真正做到何立峰主任‘精通十八般武艺,学会各门派功夫’的要求。”仇轶介绍评督司的一大特色“学习讲堂”,“我们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和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相关的重要论述、讲话精神,都要学深悟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年轻”无疑是评督司的标签之一,“有为”则是评督司的青年们不懈奋斗的方向。赵霖、刘彦自2019年7月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来到评督司,一直扎根一线,苦练本领。

“第一次调研时去到山东黄河滩边的迁出区原址,很难想象老乡们之前就在高高垒起的防汛大堤和黄河主河槽之间居住,时刻面临洪水威胁。我深切感受到了评督工作深刻厚重的一面,有了‘本领恐慌’,加倍深学苦练。”而今,赵霖已能独当一面,牵头组织开展大型安置区后续扶持方面的深度调研工作。

“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监管人员,在廉政方面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松懈。我经常跟司里的年轻人说‘不能喝酒,不能参加任何宴请,我们是去监管别人的,首先就得自己过硬。有了底气,才做得好严查工作,对方心里也会更加重视。’就如地方干部所说,啃下我们这块‘硬骨头’才算做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王青云告诉记者,在委副主任连维良的倡议下,评督司在每次出差、调研时,都会指定一名廉政监督员,直接向纪委委员作报告。从机制上常态化推进廉政工作,利剑常悬。

记者了解到,2月26日,何立峰在国家发改委党组(扩大)会议上,接见了获奖代表,要求评督司下一步继续盯紧易地扶贫搬迁地区住房质量、后续扶持、社区治理等重点事项。

“老乡们过去自己挑水喝、种菜吃,迁出后有了水费、要去买菜,电费比过去应该也有小幅增长,包括大型安置区的物业管理费是否有长期上的机制安排,这些都要考虑。”王青云表示,目前扶贫资金仍在发挥作用,但未来要通过提高搬迁群众收入的方式来支付这些费用。

“归根结底,是就业问题。”仇轶说,搬迁后增加了生活成本,需要保障搬迁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能不能稳得住?有没有就业?我们在调研中需要关注这些重点。”

仇轶同样关心教育、就医等方面问题,“我在四川凉山州美姑县蹲点调研时注意到,美姑县彝族人口占98.8%,搬迁的10,694户53,223人全部为彝族,其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比高达88.6%,绝大多数30岁以上群众不能用国家通用语言正常交流,这类人群‘出不去’‘不愿去’现象突出。在探索彝族老乡就业途径的同时,我深刻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意义。走访当地的幼儿园、小初高后,发现当地的教育条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长期关注,推动落实。”

“每次看到脱贫群众那种质朴昂扬、焕然一新的精神风貌,我就再次感受到脱贫攻坚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仇轶表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参与本身就是一种光荣,成为伟大事业的一块基石,通过自身的奋斗为他人创造幸福,这种感动能够打动每一个亲历者。

正如仇轶长期践行的座右铭:“我们的工作每多一分,党和人民的事业就增加一分;我们的工作每进一步,党和人民的事业就前进一步。”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新的起跑线上,评督司的青年们乘势而上,向着更宏伟的美好愿景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