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通辽市委书记冯玉臻
□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于保明
□ 任阿龙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提出的要求。通辽市位于内蒙古东部、松辽平原西端,自古以来就是辽阔通达的著名粮仓,当地耕地面积2095万亩,去年全市粮食产量173亿斤、肉类53万吨,分别占全区1/4和1/5,科尔沁牛肉名扬海内外,是全国23个百亿斤产粮大市之一。对此,在全国两会上记者就此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通辽市委书记冯玉臻。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高质量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是通辽的政治责任,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通辽是全国11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为破解水粮矛盾,通辽坚持节水优先、量水而行,推广建成无膜浅埋滴灌高标准农田572万亩,同步推行水肥一体化,严格实行农业用水配额、阶梯水价制度,去年农业灌溉用水比“十二五”末减少3.1亿立方米,粮食产量增加18亿斤,实现节水增粮双赢。下一步,通辽将把剩余600万亩低压管灌农田全部改造成浅埋滴灌高标准农田,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粮食稳产增产。
打好种业翻身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经过近70年努力,通辽自主研发推广了45个玉米品种,最新研制的玉米新品种TK601亩产达到1128公斤。通辽建成国家级肉牛种源基地,培育出中国西门塔尔牛,现在全国最优秀的100头种公牛中通辽占40头,年产肉牛冻精290万支,供应全国20多个省市。下一步,通辽将进一步加大力度,与国内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全力推动玉米和肉牛种业创新。
全产业链开发增值。首先是保供给、调结构,玉米稳定在1600万亩左右,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优质专用玉米;养殖业实施减羊增牛战略,牛存栏300万头左右,年出栏100万头以上。其次是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重点围绕玉米全株开发、肉牛全身利用,打造世界小品种氨基酸生产基地、国家原料药及成品药基地、国家优质肉牛生产加工基地和国家绿色食品创新产业基地,目前已形成年加工转化玉米101亿斤、肉牛屠宰加工80万头能力,正在规划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畅通供应链循环。
最后,冯玉臻提出了如何进一步高质量建设保障粮食和农畜产品安全绿色发展的建议:一是加大对产粮大县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产粮大县多是财政穷县,建议国家对产粮大县给予困难地区财力性补助。二是支持内蒙古农业高效节水改造。内蒙古全区共有1800万亩低压管灌农田具备改造提升条件,亩均投入约800元即可实现高产高效节水,其中通辽600万亩,改造后通辽市将年增粮12亿斤以上、节水6亿立方米。三是专项支持科尔沁沙地治理。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通辽加快科尔沁沙地治理。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科尔沁沙地71%的面积得到初步治理,形成了“生态状况恶化整体稳定遏制,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的局面,但进一步治理任务还很艰巨,比如通辽境内的4199万亩沙地已初步治理3000万亩,剩余1200万亩待治理,还有零散居住在生态脆弱区的近2万人需要搬迁转移,但现有国家生态建设项目没有这方面资金支持,持续推进面临困难,恳请国家将科尔沁沙地治理作为专项工程,列入国家计划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