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贵州-中国改革报看贵州,贵州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张集智:巩固成果 做好衔接 书写乡村振兴毕节新答卷

2021-03-10 22:01:47 来源:新华网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毕节市市长张集智。新华网发

新华网贵阳3月10日电贵州省毕节市曾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典型,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2020年,毕节市与全国一道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彻底撕掉绝对贫困标签。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毕节市市长张集智就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变化、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等问题接受了新华网专访。

新华网:张市长,您好。30年来,毕节试验区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您能给我们分享一下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变化吗?

张集智:毕节曾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典型。上世纪80年代,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毕节的发展,党的十八大后3次就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图为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自然风光。新华网发(韩贤普摄)

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各级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试验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26元增加到11238元、增长33倍,森林覆盖率从14.94%提高到60%,人均受教育年限从3.6年提高到9.2年,17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8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彻底摆脱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人口从控制数量为主到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三个重大跨越”,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

今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毕节视察指导,给予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巨大鼓舞、巨大激励,为我市开启现代化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这是毕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图为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村民在扶贫车间制作蜡染。新华网发(韩贤普摄)

我们将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迅速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传达到全市每一个党组织、每一名党员干部,推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我们将按照“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的总要求,加快推进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全力以赴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毕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新华网:毕节是贵州脱贫攻坚主战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加试题”,面对脱贫攻坚“必答题”,毕节市是如何统筹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交上一份满意答卷的?

张集智:刚刚过去的2020年,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对脱贫攻坚“大考”,全市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增长4.4%,人均GDP突破3万元,17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毕节人民彻底撕掉了绝对贫困标签。

一是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总要求,坚持严格严密管理、严格摸排筛查、严格包保管控、严格追责问责“四个严格”,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精准排查到位、强化管控到位、宣传引导到位、要素保障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督查问责到位“七个到位”,建立“十户联防”等机制,加强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牢牢把握疫情防控主动权,57名医护人员舍生忘死驰援湖北,打赢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图为毕节市织金县以那镇五星村蔬菜大棚基地。新华网发(韩贤普摄)

二是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建立完善“联县、帮乡、驻村、入户”攻坚体系,认真落实“双台账”“双责任”“双追责”工作机制,万名干部参与“大遍访、大筛查、大整改”。紧紧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开展了“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大战100天、打好收官战”等行动,全力补齐饮水、教育、医疗、住房“3+1”短板,2020年剩余12.3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5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纳雍、威宁、赫章3个深度贫困县全部摘帽,与全国、全省一道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三是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治理三年行动,探索创新“网格化、责任化、清单化”工作机制,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降”,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黔西县中坪镇黄泥坡社区紧急避险1181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平安毕节”建设和“法治毕节”创建深入推进,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图为毕节市大方县支嘎阿鲁湖,人与红嘴鸥和谐相处。新华网发(郑林华摄)

四是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狠抓中央、省委环保督察及其“回头看”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交办信访件全部整改完毕。中心城区和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以上。国控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扎实推进投资242亿元、面积280万亩的国储林项目,是当前全国单体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面积最大的林业PPP项目;完成营造林234.3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0%。

五是全力打好经济增长复苏战。面对疫情给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极大冲击,市委、市政府坚持统筹兼顾,迅速组织复工复产,出台措施刺激消费,扎实抓好经济运行常态化分析调度,努力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全市经济加快恢复,发展态势稳步向好,民生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20.39亿元、增长4.4%,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4274元、11238元,分别增长5%、8.4%。

新华网:毕节市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请介绍下步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张集智:2020年,我市与全国、全省一道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彻底撕掉绝对贫困标签。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有很大的压力:毕节还有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9.42万人;扶贫产业刚刚起步,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比较低;脱贫户劳动力有40.9万人在外务工、占比达55.38%,稳岗就业压力大;32.48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还需进一步强化后续扶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

图为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镇大坡茶场茶农采摘夏茶。新华网发(韩贤普摄)

我们将继续发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认真落实“五年过渡期”和“四个不摘”政策,突出抓好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留下一批活力强劲的合作社、留下一份殷实厚重的村集体资产、留下一套高效管用的乡村治理体系“四个留下”,对9.4万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持续强化产业和就业扶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脱贫成果持续巩固。

图为毕节市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游客在观赏樱桃花。新华网发(韩贤普摄)

二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重点抓产业和就业“两业”。扎实抓好蔬菜、食用菌、辣椒、中药材、茶叶、刺梨、皂角、核桃等12个特色优势产业,实施绿色农产品加工提升和品牌培育行动,努力实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旅游价值、社会价值“四个最大化”。突出抓好有劳动能力的93万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用好东西部劳务协作、农村产业革命、“十大员”就业专岗等提供的岗位,稳住务工的基本盘。

重点抓交通流通“两通”。坚持外部大流通、内部大畅通,全力加快高速公路、县乡公路改造建设,打通道路运输“最后一公里”。年内新开工2条高速公路,新建成3条高速公路,完成县乡道路面改善提升工程800公里,将14640公里农村“组组通”硬化路纳入日常管护。加快市级冷链物流枢纽中心投入运营,建成县级冷链物流集散中心4个,推进149个坝区基地预冷设施建设,冷库库容总量达30万吨,冷链物流车总量达300辆以上,持续推进农特产品进京、进粤、进滇、进川、进渝等。

重点抓干部群众培训“两训”。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让干部知政策、懂政策,增强工作精准度和实效性;对群众进行“菜单式+点播式”培训,传授种植养殖技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增强感恩意识。

重点抓农村“污水、垃圾、厕所”三个治理。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设乡镇污水处理项目20个,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行政村全覆盖,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

重点抓“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大党建”为统领,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选优配强村级班子,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形成民事民议、民办、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

守好“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村庄建设控制红线”三条红线。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大限度保护好山体、水体、林体,打造有山有水、依山傍水、显山露水的绿色新村。

[责任编辑:李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