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基层声音 彰显民生温度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启第二场“代表通道”
2021-03-09 02:47:08 来源:本网专稿 

□ 中国改革报记者 刘政

3月8日下午2时许,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如约开启。从年高德劭院士到世界技能大赛“95后”获奖者,从出生在唐山大地震后两个小时的截瘫疗养院院长到亲身参与我国修法过程的学者,7位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人大代表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畅谈履职感受,讲述充满温度的“中国故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首先亮相,讲述年轻一代医务工作者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抗疫表现。

在武汉抗疫的时候,谁是最可爱的人?“大家说,我们医务工作者是最可爱的人,但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广大老百姓对党中央的信任、自觉的执行力和奉献精神。”回忆起在武汉的抗疫故事,张伯礼几乎哽咽,“不管是冲锋陷阵的,还是默默无闻的,只要为抗疫作出贡献的人,都是最可爱的人。”

“现在,我们国家的疫情趋于平缓,但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还很艰巨。要坚持常态防控和精准防控相结合。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张伯礼说。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杨震生,来自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全国人大代表、丽江市文化馆副馆长范永贞分别讲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在细节处彰显的民生温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创作文学作品、组建乐队、残运会摘金……杨震生代表介绍了唐山大地震后截瘫伤员们自强不息,摆脱“生命极限不会超过15年”的专家预言,在45年后的今天依然乐观地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范永贞代表入职丽江市文化馆之后,一切从零开始,11年间该馆发展成为占地1万平方米、投资规模达1亿元、年工作经费近400万元的国家一级馆。

“全年365天免费开放,15个艺术门类老年大学,每年100多场线上线下同步的群众文化活动。”范永贞代表说,“这饱含了党和国家对我们边疆民族地区无限的关心和厚爱。”

砌墙不美观就推倒重砌,来自湖南的“95后”建筑工人,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管理员邹彬对“工匠精神”的初心是“干活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标准”。

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邹彬代表获得了砌筑项目优胜奖,实现了中国在这一奖项上零的突破。获奖后,邹彬代表对“工匠精神”有了新认知,“要用十足的韧性接受挑战,用十足的耐心追求极致。”

“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汽红旗工厂技术处外网维修工人齐嵩宇介绍自己研发几十项发明专利、成长为“生产线上的发明家”的经历。“正是因为国家的强大,才有了一汽的高质量发展,才给了我从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的进步空间。”

“希望国家出台更多政策,给我们开拓更大的创新舞台,为中国‘智’造转型保驾护航。”齐嵩宇代表说。

“工作不分高低,只要奋斗就有获得。”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职工张金海用技术成果推动着环卫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环卫工作的“粗、笨、重”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精、细、巧”。

张金海代表先后实施技改项目8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4项,解决技术难题和排除设备故障9000多个。今年两会,他带来了《关于设立中国环卫工人节的建议》,希望能够不断提升全国300万环卫工人的自豪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中国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已经构建,中国知识产权法律的‘四梁八柱’已经牢牢架起。”“能亲身参与、见证中国法治进程,我感到无比骄傲。”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公管学院教授马一德表示,中国知识产权领域这次系统修法,将向世界展示中国在高质量开放中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和决心。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