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场“代表通道” 这些脱贫“密码”值得关注

3位基层代表分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经验
2021-03-07 02:18:31 来源:本网专稿 

□ 中国改革报记者 袁琳

□ 实习记者 安宁

3月5日上午8时许,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会前,7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通过网络视频形式接受采访,讲述履职故事。这也是2021年全国两会首场“代表通道”。

不久前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本场“代表通道”上,有3位女代表分享了各自在多年基层经历中积累的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经验。

郭艳玲:内蒙古脱贫摘帽79%归功于产业扶贫

“去年,内蒙古所有的贫困人口脱贫摘帽,这一成绩的取得,79%来自于也归功于产业扶贫,凝结着全区1.6万多名常年活跃于田间地头的农技人员的辛勤付出。”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郭艳玲自豪地分享了两则农技人员产业扶贫的故事。

种子是农业的命根子,把种子安全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里,一直是郭艳玲等农技人员们努力的方向。

乌兰察布被称为“中国薯都”,这里的土豆怎么卖?“过去,马铃薯种子论斤卖,一亩地收入几百元。”郭艳玲说,现在通过芽苗组培,生产出的脱毒马铃薯原原种论粒卖,一亩地收入两万多元,全市一年收入达1.5亿元,小土豆成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脱贫攻坚的路上也离不开一大批“泥腿子”。郭艳玲感慨,一次次的失败,换来了一个个有价值的数据,带来了一项项新技术、新品种。“正是这样一大批沉得下去、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日晒、住得惯草棚、喝得惯凉水的‘泥腿子’,为农牧民、农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助推农牧民脱贫奔小康。”

郭艳玲表示,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她将和全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一道,始终脚踩泥土,继续奋战乡村振兴,力争让农牧民用更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孔庆菊:青海已构建起15年教育资助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门源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庆菊分享了自己帮助学生避免因贫辍学的故事和感受。

“2018年以来,我们县已劝返失辍学学生125名,落实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孔庆菊激动地说,如今,门源县有700多名贫困家庭的孩子走出了大山,走进了高一级学府,个人命运和家庭命运得到了转变,拔掉了穷根。

不仅如此,门源县还安排2292名贫困家庭劳动力从事物业等工作,有了固定收入,孩子上学没有了后顾之忧。

学生进了校门,既要留得住,也要学得好。孔庆菊介绍说,青海省已构建起15年教育资助体系,各项扶贫政策落实落地,贫困学生的教育资助已实现全覆盖。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得到加强,新校园成为乡村最亮丽的风景。

多年从事基层教育工作的孔庆菊,最大的收获和体会就是,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是人生出彩的最大机会。“我们将坚持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继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查艳:贵州率先建立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贵州山多,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面对莽莽大山,怎样为山里百姓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贵州用实际行动交出答卷,率先建立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针对重大自然灾害、紧急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提供紧急救援保障。

“对生命的救治,每提速一秒就是一次胜利。”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查艳表示,贵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村村通硬化路,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系统全覆盖,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力保山里的老百姓不仅能看得上病,还能看得好病。

查艳分享了一组数据:2020年,贵州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6.07/10万,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医疗服务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她感受最深的就是,无论是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形成,还是现在正在做的核酸检测、疫苗接种,都为打好抗疫、战贫两场战役提供了有力保障,让广大群众获得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踏实的获得感。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