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进沙退 绿多了 景美了

2021-03-05 17:48:43 来源:本网专稿 

——内蒙古通辽市践行新发展理念系列报道之二


□中国改革报记者 于保明

□唐春香 任阿龙

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植“保护和建设好这片大草原”的重要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通辽力量。

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地跨东北、华北,是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一的西辽河流域核心区域,全国四大沙地之一的科尔沁沙地60%左右在通辽境内,生态区位举足轻重,生态保护任务艰巨,在构筑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辽市立足生态实际情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确立“北保护、中节水、南治理”生态治理格局,实施以“四个千万亩”为重点的重大生态工程,倾力保护好科尔沁大草原、治理好科尔沁沙地、守护好西辽河生态,着力实施了一系列护绿增绿、保护治理措施,生态环境持续恢复改善。

实施千万亩天然草原修复工程。通辽市坚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把保护草原、森林作为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落实最严格的草原生态保护制度,禁止在草原上乱采滥挖,禁止在草原上新上矿山开发等工业项目,禁止在禁牧区内放牧。禁垦、禁牧、封育,累计修复草原700万亩,全市3218万亩基本草原全面落实禁牧制度,北部229万亩山地草原形成生态“无人区”,全市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61%。实施千万亩现代畜牧业示范工程,以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保护草原,实行舍饲圈养、以草为业、为养而种、以种促养,划定1080万亩草畜平衡区,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破坏,推进草原生态全面修复。

实施千万亩科尔沁沙地治理工程。通辽市依托欧投行贷款、三北防护林、蚂蚁森林等项目,坚持防沙治沙、造林绿化建设生态,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草原的违法行为。目前,全市有效治理沙地达3000多万亩,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良性逆转,流动沙丘占比从30%下降到不足1%。通辽市取得“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重要转变。

实施千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工程。通辽市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需,引节并重、综合治水,用好地表水、节约地下水、巧用再生水、争取外来水,通过节水立法、推广浅埋滴灌、推进水价综合改革、改革水价、中水回用等一系列措施推进农业高效节水,大力实施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施及管网建设,加快推进引绰济辽二期、乌兰哈达水库、辽西北供水、嘎海山水库等引调蓄水工程。以西辽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全面恢复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和植被原貌,使通辽市“母亲河”持续涵养科尔沁草原千里碧野、丰美水草。

目前,通辽市划定基本草原面积3218.6万亩,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4406万亩,完成草原生态修复1000多万亩,累计完成人工造林近1900余万亩,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624.2万亩,全市森林面积达到210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88%,草原植被盖度提高到62%,初步构建起功能完备的区域性生态防护体系。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通辽市坚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吹响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军号”,全面开启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通辽。

据了解,通辽市建成全国首例电解铝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工程,成为超低排放国际范例。采取工程、结构和管理三大减排措施,从企业污染物排放源头着手,严格控制大气和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充分发挥了总量减排对改善环境质量的支撑作用。自建市级重点污染源监控平台和“三位一体”自动监管平台,建成国家、自治区、市和旗县市区四级污染源自动监测网,联网监测70家排污单位,覆盖火电、电解铝、水泥、玉米深加工、污水处理等重点行业。如今,通辽市空气优良天数占比91%,蓝天白云常飘成为通辽常态。

打好碧水保卫战。通辽市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和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整治,深入推进水价综合改革,全面实施节水、引水、改水、再生水利用工程。全市已建成投运城镇生活污水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12座,污水管网总长达1953.3公里,再生水处理设施8座,实现中心城区工业生产、城市绿化、景观水补给等全部使用再生水。

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通辽市已建成无害化生活垃圾处理设施8座,年处理垃圾55.20万吨;大力实施控肥、控药、控水、控膜行动,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和厕所革命,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推行集约养殖、人畜分离模式,强化农牧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要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治沙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全面推进农业、工业、城镇节水,加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牢牢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在参加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辽市代表团审议时为通辽市生态文明建设开出“良方”。

今后,通辽市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强化“三线一单”成果运用,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深入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启动生态修复治理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完善气象监测站网。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开展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总量控制,划定用水红线,严禁新上高耗水项目。加强湖泊湿地保护,推动西辽河流域水生态修复。积极争取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项目,实施欧投行贷款科尔沁沙地生态造林项目和科尔沁退化草原修复工程,开展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200万亩,天然草原修复200万亩,发展经济林20万亩。建成绿色矿山10家,打造霍扎一体化绿色矿山示范区,建设绿色零碳智慧无人矿山。持续整治环境突出问题。强化燃煤大气污染治理,实施热电联产供热机组“上大压小”改造项目,推动重点企业清洁能源替代,推进主城区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取暖改造。深度治理重点行业无组织排放、发酵企业异味,严格禁止焚烧秸秆。严格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加强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和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加快工业园区渣场建设,提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处置水平。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