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变成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2021-03-05 17:45:10 来源:本网专稿 

——内蒙古通辽市践行新发展理念系列报道之三


□中国改革报记者 于保明

□任阿龙 刘露

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协同发力,以文化涵养城市气质、浸润城市根脉,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把文化软实力变成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农家书屋“火”起来

近年来,通辽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的重要指示为指引,大力开展“文化村庄”“文明村庄”“文明之家”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品牌建设。

在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希勃图嘎查的图书阅览室里,书架上摆满了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等多种类型的书籍,一些村民正在翻阅书籍。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口袋富了不算富,脑袋和口袋一起富了,才算真正富。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知识,这个图书阅览室让全村人有了一个学习知识的好地方。”自从村里有了图书阅览室,村里的文化气息越来越浓。

嘎查妇联主任柳俊英说:“现在,村里的人农闲时都爱往这儿凑,翻翻书了解一下信息。”图书阅览室成了村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阵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现在,像希勃图嘎查图书阅览室这样能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通辽市愈来愈多,“书香通辽”“城市朗读角”“我的书屋·我的梦”“科尔沁书虫阅读推广团队”“阅读暖心·用爱筑梦”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相继推出,充分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均等性、公益性和便利性,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城市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

道德模范“树”起来

在通辽市奈曼旗大沁他拉街道举办的道德模范宣讲活动的现场,无私奉献的老党员梁玉林将自己数年来一直坚持为社区行动不便的居民开展免费理发服务、积极参加社区各项志愿服务活动的故事娓娓道来;爱老孝亲“通辽好人”东玉琴讲述了自己一边挣钱养家、一边照顾瘫痪在床的84岁母亲的故事,日子虽苦,心坚不移,坚定地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他们的事迹深深感动着现场群众。

近年来,通辽市组织开展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表彰宣传活动,推选北疆楷模、道德模范、内蒙古好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志愿服务“四个优秀”等国家级、自治区级典型共400余个,大力弘扬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树立文明新风。这些好人模范充分发挥着示范引导作用,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2020年,通辽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认真落实两个“纲要”,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创建“四位一体”协调发展。

利用麦新纪念馆等18个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开展现场教学、祭扫烈士墓、升国旗仪式等革命传统教育;通过LED屏、广场大屏幕、出租车顶灯等滚动播放标语、短视频,制作宣传展板,设计刊播公益广告,提升社会宣教效果。

持续实施“24字进万家”普及工程、“好人之城”塑造工程、文明行动引导工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不断推进志愿服务、诚信建设、文明旅游制度化常态化,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满天星”志愿服务、“讲诚信、除陋习”“做文明有礼通辽人”、农牧民汇演等活动;开展通辽市第六届道德模范评选和身边好人、脱贫攻坚好家庭、新时代好少年等评选表彰学习;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开展“国旗下成长”主题实践活动、“文明礼仪提升行动”“小手拉大手”系列活动,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持续抓好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工作,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开展集贸市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交通秩序、窗口服务、公益广告、不文明行为等整治行动;积极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抓住领导统筹、志愿者组织、项目整合等关键环节,提升服务效能,在科左中旗召开现场推进会,实现了全域试点推进;评选复查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校园,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实现常态化。

文化生活“实”起来

通辽市聚焦人民期待,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2020年,通辽市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化乌兰牧骑改革,扎实推进乌兰牧骑“七个一”建设,举办通辽市首届乌兰牧骑文艺汇演、乌兰牧骑队员一专多能比赛、“草原儿女爱祖国、中华民族共团圆”等主题文艺演出989场;加强建设网上乌兰牧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创作了800多个线上作品,点击量(播放量)达750万。

组织开展全市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版权集中宣传周活动;开展“书香伴你回家路”“圆梦小康·书香通辽”2020草原阅读季全民阅读等活动,全面推进全民阅读;探索“你点单·我放映”公益电影点单放映新模式,放映公益电影1.5万场,观影人次达77万。

着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坚持整体性保护,持续实施哈民遗址、南宝遗址等15家国家级文保单位、46家自治区级文保单位和184家市县级文保单位的保护、修缮工作;落实《通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扶持办法》,对国家、自治区和市级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驿站以及传承活动进行重点扶持。

线上直播和线下展示相结合,打造“科尔沁音乐直播平台”,共直播38场次,累计在线观众150万人次,平台在线总点击量(含重播)超500万;着力繁荣文艺精品创作,围绕抗击疫情、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等主题开展文艺作品创作规划,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承办全区“舞动北疆”广场舞大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着力壮大文化产业实力,实施文化产业培育工程,更新文化产业项目库及文化企业名录;举办“科尔沁草原音乐美食季”活动,惠民演出80余场次,实现经济效益700万元。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