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乡村振兴走在前列 “战旗”之花遍地盛开

2021-03-05 12:00:11 来源:中国改革报 

 成都市郫都区积极探索公园城市“乡村表达”,走出一条“融合共享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形成30余项制度性成果,获评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等85项国家和省市荣誉

天府成都 安逸郫都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王进 何子蕊

“这儿环境治理得好,空气又好、水又清,蓝天白云的,很漂亮!”“总书记来过的地方,我们在这儿照个相,留个纪念,今后我们每年都要来!”“我们要感恩党的好政策,让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我们很满意!”……2月22日,91岁高龄的山西游客兰廷尚和89岁的廖老太一家在战旗村“求知亭”与记者交流时的一席话,说出了亿万民众的共同心声。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视察,殷切嘱托“继续把乡村振兴这件事做好,走在前列、起好示范”。三年来,郫都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走出一条“党建引领、改革创新、产业兴旺、文化塑魂、交流合作”的融合共享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

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4,060元增加到30,986元,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67:1降低到1.6:1,收入差距远低于全国水平。在全国率先创建形成30余项乡村振兴制度性成果和10余项路径模式,获评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等85项国家和省市荣誉;三道堰镇、德源镇成功创建中国特色小镇,战旗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青杠树村获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农科村等获评“亿元村”。

党建领航推动组织振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战旗村视察时称赞“战旗飘飘,名副其实”,这让当时在总书记跟前汇报工作的战旗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记忆犹新。“总书记真的太亲民了!与三年前相比,我最大的变化就是更忙了,每天都像作战一样。”高德敏表示,他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像经营家庭一样经营村庄,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路上不落下一个人。

战旗村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已经形成,“五大振兴”全面推进。三年来,郫都区把乡村组织振兴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为根本遵循,强化党建领航、建强“火车头”队伍,注重顶层设计、强化统筹联动。这与《意见》中提出的要进一步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高度契合。

郫都区先后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郫都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郫都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国创新成立首个区属国有乡村振兴公司,发布全国首个乡村振兴技术导则和全国首个村一级乡村振兴指数,编撰出版8套乡村振兴系列丛书,印发实施首个区县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6’实施方案”等,推动构建形成了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常态化组织领导体系和一整套覆盖全域的“领导小组+专业委员会+功能区管委会+国有公司”乡村振兴推进机制和制度体系。

郫都区聚焦基层党组织全覆盖提升凝聚力、选优支部带头人提升战斗力、强壮主心骨提升号召力,出台“1+8”党建制度体系,建强农村基层组织,选好配强乡村振兴“带头人”。创新“三级分类”立标定向、“三个步骤”达标晋级、“三项机制”量标评估、“五大提升”筑强战斗堡垒的“3335”工作法,创新“三问、三亮、三带头”党员示范引领机制、“三固化四包干”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七步工作法”后备干部选育机制等。全区31位区领导、116名局级干部“一对一”精准对接147个村(社区),与1100余名村社干部一道,通过“一强五引领”示范带动村民共同参与,实现组织建在产业上、党员聚在产业中、农民富在产业里。

战旗村创新成立村党委领导下的“六大办”,把支部建在生产链上、把办公室设在项目里,成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健全村民议事会。创新“问入党为什么、党员做什么、示范带动什么,亮身份、亮承诺、亮实绩,带头做好自家环境卫生、遵守公序良俗、学习和宣传政策、顾大局谋长远、树立契约精神、解放思想创业致富”的“三问、三亮、六带头”工作法,160名党员在服务好群众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党性修养和工作能力。先锋村以党建为核心共建共治共享,创新“打平伙”“九大碗”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法,变村两委唱“独角戏”为全体村民“大合唱”,党员深入田间地头、林盘院落上党课,当好村民“服务员”,凝聚起了组织引领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提质增效加快产业振兴

重走总书记视察时所经过的路线,已升级为国家4A级景区的战旗村一片欣欣向荣。曾经以200元一双的价格卖布鞋给总书记的赖淑芳大姐,在新建成的“乡村十八坊”里又新添了一处制鞋车间,疫情冲击下年产量仍达7000多双、产值近150万元。

三年前,村民张丽霞在一家农家乐当传菜员,总书记视察战旗村的第4天,她开始在村头摆起地摊。2020年7月,她在村里新建的“战旗一天吃遍全川”的一里街区开了一家“张大姐小吃店”,与街区其他商户一样,房租、水电气等费用都由村里负担。如今,除按月土地“分红”外,张大姐的营业收入也从摆地摊时的一天800元增加到了今年大年初一这天的2769元。

“上车了,上车了!到横山赏花、到湿地公园吃鱼、到战旗村……不耍安逸不下车、不游安逸不收钱。”战旗村村民王半天一边招呼着游客,一边和记者在车上快乐地交谈。他现在身兼数职,除“王半天农家园”主人身份外,还是村合作社股东、旅游观光车车主兼司机、一里街区“米汤饭”餐馆老板。“总书记来了后,战旗村的名气大哟!大家都跟着受益。我一家5口人,除了开支一年轻轻松松能赚几十万。”王半天有些骄傲地说。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如何,关键要看农民的腰包鼓不鼓。郫都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怀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三年来,郫都区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根本动力,紧紧抓住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等重要战略机遇,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以“七大融合”为着力点,激活要素兴产业、提质增效促增收、集中力量壮大集体经济,推动城乡共同富裕,产业振兴成效明显。

郫都区制定出台《成都市郫都区乡村振兴特色产业(10+3)发展纲要(2019-2023年)》,推动形成了以蜀绣、川菜及郫县豆瓣、花卉苗木、川派盆景、唐元韭黄(菜)、新民场生菜、云桥圆根萝卜、珍稀食用菌、种苗繁育、优质粮油“十大特色产业”和科技创新、冷链物流、智能农机服务“三大支撑体系”为核心内容的“10+3”现代农业体系新格局。

郫都区以擦亮“天府水源地”“农业文化遗产地”等金字招牌、做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为抓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推进天府旅游名县建设为纽带,创新产业链、打造产业生态圈;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95%;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和备案产品245个;通过“互联网+”推动“郫都造”买全川、卖全球,锦宁韭黄生产合作社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名单;累计建成10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建成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国家农业大公园、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等系列示范点,建成42公里乡村振兴博览园示范环线;招引川菜小镇、实力田园、田园东方等26个重大社会产业项目落地,总投资超过560亿元。

全区集体经济产值达到29.78亿元,三年增长25%;104个涉农村(社区)中超过一半以上获评省、市、区乡村振兴示范村。2020年,战旗村集体资产增长至72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580万余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万余元。

校地协作促进人才振兴

小手艺装点美丽乡村,大作坊传承优秀非遗。战旗村“乡村十八坊”内,“前店后厂”式各种农耕特色产品生产销售门店比比皆是,十分热闹。新建成的“感恩亭”旁,有高德敏工作室、任健工作室、蔡世明工作室、李宗堂工作室、秦强工作室等明显标识牌的“人才振兴展示馆”格外引人瞩目。

三年前曾在战旗村“精彩战旗”展厅内向总书记演示人人耘“互联网+共享农业”互动种养平台的平台负责人秦强,如今已成为战旗村名副其实的“新乡贤”,还和战旗村联合成立了四川战旗飘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平台规模从当初的几个人发展到30多人,会员从当年的5万人发展到现在的10多万人,年产值超过2000多万元,带动郫都周边及甘孜、凉山、秦巴山区等地区贫困群众通过线上线下创业就业、上千人实现脱贫。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三年来,郫都区以破解乡村“老龄化”“空心化”等共性难题为突破口,深度谋划如何选人、育人、用人、留住人课题,着力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愿意留在乡村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让农村成为干事创业的广阔天地。该区先后出台实施“菁蓉10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撑政策16条、农村人才评价管理办法15条等多个人才新政。

郫都区充分发挥区内丰富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资源优势,建成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依托学院、微党校、农民夜校等平台,坚持“引人才带项目、以项目聚人才”,深化“高校+支部”结对共建,创新“驻村大师”“高校+支部”“新村民”“新农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人才引育机制,破除城乡人才流动壁垒,打通“人才下乡兴村”通道,构建“专家智囊+实操高手+新型职业农民”人才体系,招引企业家、艺术家、创客到乡村创业兴业,带动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功立业;推动构建“1+10+N”农村全域双创新格局。

截至目前,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面向全国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共计4.5万余人次;累计建立院士工作站(室)产研院27个,建成农村双创园区10个、创客镇村9个,引进“驻村大师”36名,认定颁证新型职业农民6939名、农业职业经理人711名,带动2万余名大学生进村入户,培育农民合作社389家、家庭农场173家;搭建创新研发平台123个,组建52个专家智囊团队,合作开发项目90多个,促进创业带动就业3万余人,950余名返乡大学生、企业家入选区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2020年,全区每万名农业从业人员中新型职业农民数量是2018年的7.9倍,从140.67名上升到1113.93名,年均增长超过486名。

价值转化实现生态振兴

初春时节,车行在战旗村五村连片组团为核心的唐昌国家农业大公园内,天空尽显“郫都蓝”,“十里樱花、十里桃花,千亩梨花、千亩李花”和“千湖横山”的大地艺术景观尽收眼底;望丛祠内,竞相盛放的各色鲜花与古色古香的水榭楼台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小船划过,圈圈涟漪晕开千年水墨;青杠树村,千亩油菜花海一片金黄、沁人心脾;农科村里,海棠娇艳,桃红柳绿,杏花疏雨,充满诗情画意……

横山花湖

张怀东说,郫都区是著名的“天府水源地”,对于这样的“城市近郊”中心城区而言,种粮除了具有本身的粮食功能外,还有大地景观和生态涵养功能,是一个经济单元,因此,郫都区近年来高度重视筑牢生态本底、发展景观农业。他还以青杠树村一处低效农用地变身园林式停车场后一年收入600万元和当地群众一年只种一季油菜就可以从成千上万的游客体验式景观消费中获得数十倍于以前的收入回报为例,阐释了近年来郫都区对于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深刻领会和创新实践。

三年来,郫都区以区委“全会”形式,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郫都区委关于加快生态价值多元转化助推郫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从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全域景区”建设等方面着力,以改良培优土壤、重塑千年水网等为突破口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推动生态价值创新性利用和创造性转化,打造公园城市示范的郫都样板,诠释成都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

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三水共治”模式,深入推动“三大革命”,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5%,垃圾无害化处置率、水质合格率达100%;创新“五控五减”——控红线减开发强度、控总量减污染排放、控源头减落后产能、控质量减低效用地、控形态减违旧建设,完成生态搬迁517户,关闭“散乱污”企业3739家,“出门见公园”“推窗见雪山”成为生活常景。

创新“全域景区”整体策划开发,打造72平方公里唐昌国家农业大公园,建成柏条河等生态湿地6个、小游园和微绿地142个、绿道354公里、赏花基地近1万亩,建成19个“水美乡村”,8700个林盘相映成趣,“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区优良天数目前已超过280天;创建省市区级文明村镇107个、“三美”示范村78个,获评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区,所有行政村已纳入“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创建名单。

创新“生态+新消费场景”资源利用及利益共享机制,采取设施租赁、联合运营、资源参股等方式,打造泥巴小院、诗里田园等100余个新消费场景;创新“保底+溢价分红”生态分红机制,实现生态环境共建、价值收益共享。战旗村年接待游客达到100余万人次,吸引社会资本2.86亿元,望丛釜项目创新“基本租金+营业额分红3%”,向村集体分红5万余元,20余名村民人均就业增收4.2万元/年。广福村旅游总收入由2018年的16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170万元,增长了10倍。乡村旅游已成为郫都新生态环境下的经济增长极和动力源。

强基固本着力文化振兴

“陇亩闲时看春秋鏖战,春秋社日应箫鼓旌旗。”2月21日,来自成都都江堰市崇义镇的李忠国一家人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位于战旗村的“战旗大戏台”前,找了个看戏的C位落座,来战旗村喝茶听戏看表演已成为他们一家农闲时的一种习惯和乐趣。“三年前总书记来战旗村的那天我没赶上,现在战旗村比以前更好了,还有戏看。今天是我的生日,我要连看两场,看高兴!他们娱乐,我们享受,安逸得很!”李忠国说。记者注意到,“战旗大戏台”不只是专业表演戏剧的地方,而是已经成为游客和村民共享文化盛宴的舞台。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杜宇教化农桑,丛帝鳖灵治水兴蜀,成就了郫都的千年文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三年来,有着2700多年文明史的郫都区充分发挥其“天府寻根地”和“扬雄故里”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资源优势,以成都创建世界赛事文化名城为契机,承办FISE世界极限运动巡回赛、百村风采系列赛、全民健身趣味运动会、荧光夜跑、越野跑等赛事活动,让运动成为时尚;创新实施全民艺术素养提升行动,大力推进文化家园共享、文化品牌塑造等五大工程,创作影视文创文艺精品,传承天府文化,让艺术点亮乡村。

郫都区以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为目标,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先后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30个,新建战旗党建博物馆、乡村振兴博物馆、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等“五馆二院”,打造水乡影院、战旗影院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出台《郫都区新市民公约》,实施乡风文明“十破十树”,探索“五学五践行”,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建设,深化“我为郫都增光添彩”等活动,重塑乡风文明,引导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目前,全区县级以上文明乡镇和文明村占比分别达到66.67%和75.61%,比2018年分别提升13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比先进区评选标准分别高出16.67个百分点和25.61个百分点。三年来,全区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率和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均保持在100%,超过先进区评选标准2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

奋楫恰当时,风正好扬帆。郫都区大手笔擘画“十四五”发展蓝图,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阔步迈上农业现代化、全力推进乡村振兴“走在前列、起好示范”新征程。“战旗”之花已在神州大地竞相绽放。

(本文配图由郫都区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何子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