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国家统筹制度优势 能源保障通过“极寒”大考

2021-03-03 15:16:11 来源:本网专稿 

□田磊

今冬寒流频频来袭,全国多地气温创出近30年、甚至50年的最低纪录。面对极端寒潮天气与经济持续向好叠加带来的能源需求迅猛增长,各级政府、相关企业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提前谋划、快速行动,群众安全温暖过冬优先,产供储销全体系发力,多渠道增加能源供给,合理配置资源,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

民生优先

统筹协调强有力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保暖保供工作的部署,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统筹谋划、加强协调、成立专班,充分发挥与各部门、各地区和各企业建立的保供日调度机制作用,优先保障民生需要,及时协调解决影响供能个案问题,切实支撑经济发展。各级人民政府落实保供属地责任,严格按照“压非保民”原则做好分级保供预案和用户调峰方案,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及时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相关企业强化保障安全稳定供应责任,统筹兼顾增产增供与安全运行。

内外联动

资源供给创新高

国内能源生产快速增长。煤炭主产区和重点企业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挖潜增产,全国规模以上煤矿日产量接近1200万吨,统调电厂日供煤量最高达到833万吨,均创历史新高。天然气供气企业保持气田安全满负荷生产,12月份产量同比增长13.7%。电力生产增速继续加快,12月日均发电234.7亿千瓦时,环比增加20.7亿千瓦时。加强进口资源供给。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段顺利投产,每天进口气量达到2800万立方米;统筹优化LNG接收站窗口期安排,提前做好大风、大雾等极端天气条件下的接卸预案,LNG资源进口增速超17%。煤炭进口12月份达到3908万吨,环比增加2732万吨。

南北互济

输运保障支撑足

充分利用管网互联互通,组织部分天然气向北方反输,加大“南气北上”力度,增加北方地区资源供应。加强对重点地区外送电支持,电网企业持续满送湖南、江西高峰电力,做好电力余缺互济。加强铁路煤炭运力保障,对存煤水平较低、供应相对偏紧的省份,主产煤省区和铁路部门给予资源和运力支持。

提前谋划

储备体系显身手

相关部门三季度即组织开展煤炭储备工作,地方和重点企业在供暖季来临前已将电厂煤炭库存提高到较高水平。同时,重点煤炭生产企业在产地、铁路沿线和北方主要港口,准备应急保供资源,可在短时间内到达东南沿海、“两湖一江”等重点地区。充分发挥储气设施应急保供作用,供暖季期间可动用的储气量比去年增加约50亿立方米,高峰用气阶段储气库群日采气量连破峰值,有力支撑了天然气需求。

上下统一

安全生产抓得紧

强化能源各品种、全产业链安全运行机制,特别是针对农村“煤改气”等重点领域、采暖期等特殊时段,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各级政府严格日常监督检查和管理,加强重大风险安全管控,指导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各类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严把工程质量关,加强设施维护和巡查,及时排查消除安全隐患。

本次能源保障大考中,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部署下,煤电油气产供储销全体系发力,有力保障了民生需求和经济发展,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面对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仍需加强能源供需形势监测预警,加强跨地区、跨行业和跨部门的协调调度,加快高标准能源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大力度做好能源安全稳定保供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能提供坚强支撑,确保“寒风再来,温暖依旧”。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所)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