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紧驻村“接力棒” 守好扶贫“责任田”

2021-03-03 14:55:01 来源:本网专稿 

——访国家发改委派驻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马家庄村第一书记郑慧涛

▲马家庄的葡萄产业


(灵寿县马家庄村委供图)

□中国改革报记者 袁琳

回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接受先进个人表彰的那一刻,国家发改委驻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马家庄村第一书记、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综合处一级主任科员郑慧涛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能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看到很多扶贫前辈的感人事迹,心情十分激动。对我来说,能够获得这份荣誉,既是肯定更是鞭策。”

马家庄村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南寨乡,曾经是南寨乡唯一一个贫困村,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62户539人,贫困发生率达39.2%。郑慧涛作为国家发改委派驻的第三任“第一书记”,自2018年12月以来,他始终沉在村里,全身心投入扶贫事业,走村串户摸实情,建章立制抓党建,修路建桥解民忧,用心用情聚人心。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灵活柔性扶贫

打通脱贫“思想关”

眼前的这位“第一书记”,相比两年多前,不仅皮肤变得黝黑,眼神也更加笃定了。“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来马家庄已经两年多了。”郑慧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两年,脚上沾的泥土多了,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2018年12月27日是郑慧涛第一天到马家庄上任的日子,“那天石家庄下着大雪,我从北京坐高铁,再转汽车,经过5个多小时才到村里。”回忆起当时的心情,郑慧涛感慨道,“既是寒冬,又是大雪,看来这扶贫之路不好走啊。”

刚开始,对于如何开展驻村工作,如何与村民打交道,郑慧涛并没有太多经验。为了能够尽快适应驻村工作,他与灵寿县发改局精准扶贫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跟随村干部走遍村里的每一条路,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入户处理矛盾纠纷,很快便摸清了马家庄的家底。

“村里的工作繁而杂,大到铺路修桥,小到几十块钱的纠纷,我一开始也很不理解,为什么村民会因为几十块钱的事反复协商,后来才渐渐明白,就是因为贫困。”郑慧涛说。

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就是做好贫困户的工作,解决他们的难题。郑慧涛在走访中了解到,有一家贫困户户主叫马金山,自身有听觉障碍,家中常年贫困,后来在郑慧涛的协助下到木制桶厂从事切割木料的工作。这项工作环境嘈杂不堪,需要戴着厚厚的耳套,而马金山却没有这方面困扰,反而干劲十足。旺季的时候,一个月可拿到4000元~5000元的收入,可以说是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化解矛盾,要讲方法。谈到如何解决扶贫中遇到的困难和纠纷,郑慧涛总结了几个心得。他说:“扶贫工作要干好,心态要好,耐心很重要,政策执行要灵活,对待村民不能刚性,要柔性。”

例如,马家庄的村口要通路,要让“出村绕道别的村”成为历史,这件事郑慧涛可谓是踏破了门槛,费尽了口舌。“像这种改善基础设施的事情,老乡们有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这就需要村干部一遍遍地和老乡们解释,这个事到底是干什么,有什么作用,能为老乡们切切实实带来什么好处。”

在郑慧涛的带领下,村民们逐渐转变思想,增强了脱贫致富信念。这两年,村里路宽了、树多了、景美了,朝着生态宜居的目标大踏步前进。村里还建成了12米宽的连心桥,解决了错车难、过桥难问题;统一规划村内道路和沿街公共空间,配套栽种景观树种,实现了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全面完成改厕任务,衔接做好后期粪污抽排和清运;争取天然气管线入村,协调完成管线铺设和设备安装,使村里用上了清洁能源。

小葡萄大文章

产业拓宽致富路

马家庄在当地有一项小有名气的产业,就是葡萄酿酒。早些年,村里的葡萄大部分靠外销,少量葡萄靠传统的酿酒工艺进行深加工,但由于没有形成产业链,村民增收有限。

上一任第一书记夏凤阳曾说,只有提升葡萄的附加值,围绕葡萄发展深加工,建设葡萄酒厂、葡萄饮料厂,才能真正突破脱贫的瓶颈。

接过“接力棒”的郑慧涛深知,要把小葡萄做出大文章,必须打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郑慧涛与村“两委”反复讨论,制定了延伸葡萄产业链的产业规划,并针对全村主要种植的摩尔多瓦葡萄品种,开始申报建设葡萄酒庄,提高葡萄的附加值。

“我们的项目采取‘村集体+合作社+产业带头人+农户’模式进行,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一整条产业链下来,村民不仅可以在种植环节获得较高收入,还可以参与加工、销售环节,与合作社实现利益共享,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和就业问题。”郑慧涛说,“目前,我们的葡萄酒厂的生产许可证已经办下来了,可以马上开始投产。”

目前马家庄已经巩固提升葡萄种植面积500余亩,建设了年产能300吨的葡萄酒厂,可带动年销售额700万元的橡木酒桶加工,同时配套开展游览采摘,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要脱贫,既要抓眼前,又要看长远。为提升价值链,郑慧涛还引导农户引进并改良精品西瓜、甜瓜品种10余种,培育的冰淇淋西瓜10元一斤仍供不应求。此外,还发展了食用菌种植,鼓励村民新建、改造大棚70余个,年产量超100万斤,通过对接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把秀珍菇直接送到了北京人的餐桌。

“产业链的价值提升是我们三任第一书记都一直在推动的事,我们引导贫困户根据自然地理条件,调整了种植养殖结构,让村民从农业结构调整中实现脱贫致富。”郑慧涛说。

如今,马家庄村民收入明显提高且稳定持续。2019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7471元。2020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超12,000元,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参保率达100%,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基本要求。

立足马家庄,郑慧涛还有很多事要做,编规划、兴旅游。他说,防止返贫是重中之重,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作为第一书记,不仅要给村里把‘路’铺上,还要铺平铺好,只有凝心聚力才能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突出党建引领

凝聚队伍筑堡垒

记者了解到,郑慧涛来到马家庄之后专门创办了一个名为“躬行觉浅”的微信公众号,主要是宣传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帮助农户打开销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郑慧涛说:“我学的是水利专业,博士毕业后考入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在国家发改委的工作多是理论和政策层面上的,直到被派驻马家庄,才切身体会到理论和实践的差距。”

“纸上扶贫”终觉“浅”,要去除这个“浅”,必须“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将“躬行”立于首位才是扶贫工作的当务之急。这位85后的第一书记,在面对千头万绪的扶贫工作时,深刻意识到,只有将身心都扎根泥土,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让群众有获得感,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

解决问题,首看担当。郑慧涛来到马家庄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突出党建引领,凝聚班子合力。他说,马家庄村一共1300人,党员干部有63人。发挥好党员的带头作用,对凝聚队伍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们为党员配发党徽,制作‘共产党员户’门牌,让党员亮出身份并接受群众监督。我们与国家发改委农经司等相关司局、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开展支部共建,推动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我们坚决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与班子成员逐一谈心谈话,开展国旗下的演讲,组织专题学习考察,统一班子成员的思想认识。”郑慧涛如是说。

今年年初石家庄突发疫情,郑慧涛及时带领党员同志设立疫情防控检查岗,组建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号召村民落实居家防疫要求,组织开展排查、走访和消杀等工作,完成3次全员核酸检测,协调慈善机构向村里捐赠成人和儿童口罩7000余个。

谈及两年多的驻村感受,郑慧涛说,“驻村工作对我今后的工作很有启发。在这里我积累了很多案例和经验,更了解了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后回到国家发改委工作,在制定政策等方面会考虑得更细致全面,也会更实际高效。”

采访过程中,郑慧涛向记者多次表示,马家庄村如今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派出司局全力帮扶,给予人力、财力、物力、智力倾斜支持,三任第一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一线,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实现脱贫摘帽。

“农村的发展很不容易,需要持续发力、谋划长远,就像总书记强调的‘一张蓝图绘到底’。”郑慧涛说,“国家是这样,农村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