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刘骏娇)走进桐梓县海校街道,眼前的东山村,一栋栋楼房整齐排列,宽敞的通村路干净整洁,翠绿的产业遍及山头。
因在家门口种芦笋、养家禽,村民令狐昌会总会将自家的庭院打扫得干净、整洁。推门而入,令狐昌会家已炖上了新鲜的排骨。“去年种的芦笋第一次收割,收益还可以,卖了一些,毛收入有5万元,留了一些,尝尝自己种的芦笋的口感。”一顿简单的饭,令狐昌会一家吃得津津有味。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东山村和令狐昌会的变化,是海校街道着力提升党建引领功能,打造、组织强村、产业富村、人才兴村、文明乐村、环境美村“五在乡村”的生动实践。
“老旧危房拆除,房前屋后菜地连片,修路改道、污水管线建设,定点投放垃圾……”一路上,村民讲述着东山村的变化,幸福、喜悦的神情溢于言表。
东山村的变化与当地强化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密不可分。
组织强,乡村强。为充分发挥村干部“主心骨”作用,海校街道通过建强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凝聚作用和党总支书记的带头作用,组建一支战斗力强、团结奋进的干部队伍,带出一支有思路、懂管理、会服务的人才队伍。
有着双重身份的王晓忠既是东山村党总支副书记,也是桐梓县乡村振兴村级组织领军人才。连日来,王晓忠与村“两委”干部多次走村入户、开群众会,宣讲绿化茶山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绿色生态茶产业。
在按照县、街道产业规划,结合村情民意,东山村以“五在乡村”为载体,通过党建引领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实现“东山公园+竹海茶园”农旅一体化,发展茶园1000亩,着力推进乡村旅游。
“刚开始发展农旅一体化时,老百姓不积极,村‘两委’挨家挨户做工作。现在村庄环境越来越好,群众也做起了乡村旅馆,开上了农家乐,收入翻了番。”王晓忠说。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王晓忠说,在清理河道、发展农家小园、人居环境整治、发力乡村旅游中,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了战斗堡垒和示范引领作用。2020年,该村20余户村民开办了农家乐,年收入可达20万元;“藕+鱼”坝区农业建设如火如荼,销售额达30万,眼下,经过提质增效后的坝区预计2021年可实现销售额60万,带动173户村民增收。
与东山村一样,产业发展势头正旺的海校街道水井村,目前有1200亩李子、500蔬菜与200亩烤烟、36个食用菌大棚成片成行。2020年,水井村37户贫困户除去务工收入,还获得了36000元食用菌分红。
村民陈纯华是36个食用菌大棚的合伙人之一,2020年5月,水井村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陈纯华跃跃欲试。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流转土地,通过产业考察学习、技能培训后,他与同村的5个村民自发成立了桐梓县沃农园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食用菌10多亩,第一年就收入5万元。
“2020年,我们村集体收入20万。按照‘十四五’规划,我们制定了‘修好两条路,建好两个园,打好一张牌’的目标。”水井村党支部书记梁军说,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实施乡村振兴,该村的目标是:山上有水果、地里种蔬菜、户户农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