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贵州-中国改革报看贵州,贵州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聚焦“四化”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2021-03-01 11:16:31 来源: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聚焦“四化”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贵州省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部分市州发改委主任发言摘录

写在前面2020年岁尾,贵州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炳军到贵州省发改委看望广大干部职工时指出,贵州省发改委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在谋划推动全省发展改革中勇于担当、勇挑重担,奋力推动贵州“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在随后召开的贵州省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贵州省发改委主任陈少波表示,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是事关全省发展全局的大事要事,发改部门的同志务必认识到位、执行到位。现摘录贵州省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部分市州发改委主任发言,以飨读者。

贵阳市发改委主任吴宁一:实施“强省会”行动推进贵阳贵安融合发展

2020年,贵阳市认真落实“贵安八条”,推进贵阳城市资源、城市价值优势与贵安新区战略空间、政策机制、创新优势相互叠加,激发贵阳贵安融合发展新动能,实现“十三五”顺利收官。

“十四五”期间,贵阳市将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5年,贵阳贵安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实现新提升;到2035年,贵阳贵安经济总量力争突破万亿元大关。

贵阳市将以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为主线,以贵阳贵安融合发展为突破,紧扣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加快推进经济体量大能级城市、创新型中心城市、内陆开放型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共建共治共享城市建设,努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更具带动力的火车头、西南地区更具影响力的重要增长极。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产业规模,做强实体经济,增强发展带动力。聚力工业率先实现大突破,以“千百十”行动和园区建设为抓手,以龙头企业培育和产业聚集发展为引领,集中力量发展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品制造业。推进服务业创新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把大数据打造成贵阳贵安的标杆产业,实现数字经济发展“六大突破”;推进旅游产业化,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加快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大城市规模,做优城市品质,提升城市影响力。聚力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品质提升,进一步优化升级城市功能形态,加快推进贵安新区跨越发展,积极推动东部产业新区开发建设,形成“城市中轴贯通、东西两翼协同、南北双向拓展、组团分步推进”的发展格局。

深入推进贵阳贵安融合发展,做大承载空间,做强发展活力,提升城市承载力。围绕聚要素、强产业、优环境、增活力,加快构建协同一体的城乡规划体系、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均等便利的公共服务体系、双向流动的要素市场体系、共保联治的环境保护体系,努力将贵安新区打造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和承载百万级常住人口的战略平台。

深入推进扩大内需,做优投资结构,做强消费能力,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不断释放投资潜力,挖掘消费潜能,畅通流通渠道,积极融入双循环,打造国内大市场重要支点。深入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做优服务水平,做强保障能力,提升省会吸引力。 

安顺市发改委主任李柚: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20年,安顺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的工作目标,突出重点、强化保障,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推改革,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将易地扶贫搬迁、“美丽乡村”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全市所有区县实现脱贫摘帽。

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有力。以坝区、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及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两区一带”为主战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农业整体质量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实施“千企改造”工程,推动互联网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省级融合标杆项目6个、融合示范项目60个、带动融合企业120户。

能源供给体系更加完善。实施新能源替代战略,争取全国光伏竞价项目13个,总装机185万千瓦,规模位列全省第一。实现传统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元并举、协调发展的格局。

民生领域改革稳固提升。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着力改善民生。2020年全市民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8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8%。

营商服务环境全面改善。坚持转职能、优服务,有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目前,市级行政审批事项100%网上可办,100%实现“最多跑一次”,80%的事项实现“零跑腿”。

补短板力度不断增强。电力、燃气、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3,850公里,路网密度149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排位第一。实现“市州有大型水库、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供水水源”的供水保障目标。

2021年,安顺市将围绕“十四五”规划谋改革。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制度供给,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围绕“四化同步”谋改革。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等安排部署,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广提升“一分三向”模式,积极推进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建设,努力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品质。

围绕职能职责谋改革。继续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西秀产业园区、普定经济开发区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实效,积极扩大电力体制改革面,继续推动大用户直供电工作,多措并举降低工业用电成本,促进工业企业提质增效。 

铜仁市发改委主任彭刚:奋力建设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2020年,铜仁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建设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发展定位,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扎实推动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2019年度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为91.15%,较上年提升2.09个百分点,位列全省前列。铜仁市连续3年被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评为优秀并通报表扬。

加强生态机制建设。印发铜仁市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和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塑料污染治理以及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等工作方案和环境法规,编制完成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铜仁市“三线一单”,着力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提供制度保障。

系统治理守牢底线。全面加强梵净山系统保护,确立以《梵净山区域国土空间规划》为主体的“1+N”规划体系,完成梵净山保护协调规划、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等编制初步成果,统筹推进保护、旅游和乡村振兴等规划编制工作。深入实施“绿道、绿城、绿水、绿村、绿园、绿景”全域绿化“六绿”攻坚行动,全市森林覆盖率66.2%。已建自然保护区7个,国家级湿地公园9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建成省级森林公园10个,国家级地质公园2个,形成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生态空间网络格局。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聚焦生态茶、中药材、生猪、食用菌等13个特色优势产业发力,在全省率先建立《市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制度》。创新提出农产品品牌创建“十大重点”建设工程,“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公共品牌商标成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主攻方向实施“千企引进”“千企改造”工程,重点围绕三品工程、节能环保、两化融合启动实施“千企改造”企业101户、项目102个。

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与遵义市、湖南省怀化市和重庆市的相邻县签订《跨区域联合执法协议》,建立“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联防联治”的生态环境执法合作机制,联合执法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2021年,铜仁市将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重要依托,以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目标导向,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黔西南州发改委主任高振敏: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2020年,黔西南州始终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项目建设强化投资拉动,投资工作取得新成就。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连续31个月排全省第一位,切实发挥了投资补短板、强弱项、增动能的关键作用。

黔西南州坚持将全州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予以推进,升级制定“目标确认、节点控制、全程服务、过程联动、预警提醒、追责问责”六项机制,将2020年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纳入黔西南州智慧金州大数据平台,实行“云上管理”。疫情期间,率先建立落实领导联系包保县(市、新区)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100%复工复产。进一步强化项目建设精细化管理、常态化调度,持续做好项目过程管理考核工作,开展州、县领导服务重大项目专项行动,累计开展服务1355次,共解决问题138个。组织3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开工年度重大项目206个、完工296个,完成投资1379.4亿元。全州提前一个月高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黔西南州发改委坚持项目化、资金化的要求,始终紧盯国家投向,争资融资工作取得新突破。争取到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两张清单”融资、省1800亿元融资等各类资金共计200.19亿元。成功募集两支企业债券共23亿元,注册14亿元绿色债券一支。

为确保“十四五”开好局,黔西南州全力拓展投资空间,增强经济发展动力。2021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按7%以上安排,确保投资工作实现首季“开门红”,继续领跑全省。黔西南州计划实施以下三大专项攻坚行动。

项目大开工专项行动。黔西南州将迅速掀起新一轮重大项目建设热潮,1月中旬开工项目302个,总投资1118亿元,年度投资目标470亿元,确保项目集中开工个数、总投资、年度目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投资大增效专项行动。围绕黔西南州“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集中力量谋划一批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制定项目作战计划,全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抢抓国家“十四五”开新局、起新步的战略机遇,全力争取上级投资,用好企业债券等融资工具,切实保障投资资金来源。大力推行PPP模式,创新实施“公建民投”等多种建设模式,全面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产业大招商专项行动。率先开展投资领域环境大提升专项行动,深入清理民间资本准入的不合理门槛,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民间资本推介长效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建设尽快落地,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储备动能、再添活力。 

六盘水市发改委主任陈石: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六盘水作为全国120个老工业城市和126个地市级资源型城市之一,其发展历程“因煤而生”“因煤而兴”。为迈过“资源陷阱”的发展困境,2016年底六盘水启动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申报,2019年8月26日正式获批。2021年,六盘水将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引领,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认真梳理仍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一批。积极推广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山脚树煤矿、发耳煤矿建设经验,以机械化、智能化释放优质产能;利用主焦煤煤质稀缺优势,积极做大煤焦化一体化产业规模,推动煤炭从燃料向材料转变;引进战略合作者,做大煤矿机械等配套产业,加快发展氢能、风电、光伏等综合能源。

抓住气候和资源双重比较优势发展新兴产业,重点招商引进一批。用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机遇,做好新兴产业补链、稳链、强链,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

加快园区管理机制改革,打造一批重点产业载体平台。以新型工业化为龙头带动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大发展,推动老工业城市“老树发新芽”。

构建有效的服务型政府,创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生存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在要素保障上、服务上更加有为,进一步降低用电、用工、融资等方面的成本,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营商环境。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好“十四五”时期发展方向和要求,积极争取更多重大改革项目纳入国家、省规划盘子;争取加快开工建设“六威昭”“毕水”高铁,依托渝昆、成贵高铁和陆海新通道,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大发展,做好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的承接与转移,力争与黔中经济圈在产业上能够协同发展,以区域“小循环”融入国内“大循环”、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毕节市发改委主任林松: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

2020年,毕节市紧紧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4.8%左右,总量突破2000亿元,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任务,彻底撕掉绝对贫困标签。2021年,毕节将全面开启毕节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新征程。

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为重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强化农村“污水、垃圾、厕所”三个治理,建设乡镇污水处理项目20个,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行政村全覆盖,实现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加快补齐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短板。

以“四轮驱动”为主攻方向,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加快建设七星关区刺梨、织金县皂角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0%以上。加快煤矿企业技改,推进威赫电厂、织金县“异地改建”电厂建设,推动金沙柳塘“上大压小”项目尽快开工。加快织金50万吨/年煤制PGA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纳雍200万吨/年煤制清洁燃料项目核准,布局引进下游产业。加快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创国家级高新区,确保9个产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50亿元、税收50亿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完成城建投资560亿元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0.5%。加快七星关—金海湖—大方同城化步伐,加快推进10个城市新区建设,推进金沙县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加快旅游特色化和国际化进程,推进织金洞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新增通过国家4A级景观质量评审2家以上、3A级景区5家以上。全面推进农旅、文旅、康旅等“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以民生保障为根本,推动人力资源开发。抓实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千方百计稳就业。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95.5%、91.8%。补齐卫生健康领域短板,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7.31张。完善培训平台建设,推动人力资源供需对接,构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打造人力资源开发新高地。

以深化改革为引领,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降低物流、电价等要素成本。加快融入黔中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积极挤进“产业链”、融入“供应链”、服务“生活链”。 

黔东南州发改委主任陈震:加快补齐公共服务体系短板

黔东南州在编制“十四五”规划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全力补齐公共服务体系短板,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突出精准谋划,强化项目编报早部署。一方面,紧扣疫情防控和稳投资重点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等公共服务体系支持政策,围绕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体事业、文化旅游等领域,分门别类编制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中央预算内资金申报指南,通过举办公共服务项目培训会、杭州培训班等方式,指导州直相关部门和县(市)做好项目编报,形成行业项目需求清单,切实推进政策投向结合项目需求生成项目清单。

另一方面,紧盯中央、省支持公共服务体系的政策取向,结合县(市)城市总体规划、人口规模和“十四五”发展愿景,通过“州代县”谋划编制一批、引导各行业部门指导编制一批、带动各县(市)配套编制一批,建立形成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体事业、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务体系项目库。目前共编制公共服务体系项目1559个,总投资821.91亿元,其中,教育领域项目442个、总投资205.16亿元;公共卫生领域项目363个、总投资184.1亿元;社会保障领域项目392个、总投资119.44亿元;公共文体事业领域项目119个、总投资65.89亿元;文化旅游领域项目243个、总投资247.32亿元。

突出精准服务,强化要素保障早落实。聚焦各县(市)公共服务体系补短板强弱项需求,推行项目会商、联评联审、双向调度服务等“三大项目服务机制”,全面畅通项目渠道,强化规划、土地、环保、林地、资金多部门联评联审,引导要素跟着项目走,提速公共服务体系项目前期工作。充分发挥中央资金的牵引作用,统筹整合专项债、抗疫特别国债、省预算等各类资金,千方百计争取中央、省政策资金支持,有效保障公共服务体系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

突出精准调度,强化项目建设早见效。紧盯公共服务体系短板领域,落实州领导联系包保公共服务体系项目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州公共服务项目调度服务专班作用,实行“照片调度、现场督导、定期通报、及时约谈”项目调度机制,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体系项目建成并发挥效益。 

[责任编辑:李俊]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