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贵州-中国改革报看贵州,贵州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黔东南州:“草鞋姐”的脱贫致富经

2021-02-28 14:52:33 来源: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草鞋姐”的脱贫致富经

——记黔东南州西域民族传统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玉珊

“草鞋姐”杨玉珊指导村民编织细草鞋

“草鞋姐”杨玉珊在直播售卖糯米酒

□陈光昌

“我的细草鞋在县城卖50元一双,在广州卖180元一双,在香港卖280元一双,好卖得很!”在贵州省天柱县石洞镇槐寨村,“草鞋姐”杨玉珊兴高采烈地向人介绍着她公司土特产品的销售情况,言谈举止间透露着成功的喜悦。

“土特产”变“致富宝”

58岁的杨玉珊是槐寨村的侗家妇女,也是当地有名的“织女”。2016年,杨玉珊到广东旅游,发现用稻草编织的细草鞋很受游客喜欢。颇有商业头脑的杨玉珊灵机一动,决定投资20万元,成立黔东南州西域民族传统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编织出售细草鞋。手工编制的细草鞋,工艺精美、耐穿禁磨,一经出售,十分受消费者喜爱,这进一步解决了当地贫困留守妇女20多人的就业问题,人均就业年增收4000多元。“以前家家户户牛吃不完的稻草都烂在草堆里怪可惜的。编织的细草鞋因交通不便、销量有限、只能自己穿。妇女们身怀编织技艺却无处施展,只能望稻兴叹。”留守老人吴细梅很感慨。杨玉珊建立公司后,留守妇女大显身手,每年编织细草鞋2000多双。大家靠着编织草鞋逐步过上了好日子。

稻草变为“致富草”成功,杨玉珊又瞄上了糯米酒这一侗家特产,把糯米酒变为贫困留守妇女的“致富酒”。

糯米酒是槐寨村的特色佳酿,以带糯性的稻米为原料,经过浸泡、气蒸、发酵、蒸馏、封坛、窖藏等程序,土法酿制而成。入口芳香,甘美醇和。村中殷实人家家中来客、孩子中榜、人口添丁、建房挂梁、邻居和解等都离不开糯米酒。

杨玉珊看准这一商机,注册“珊妹子糯米酒”商标,专制“珊妹子糯米酒”包装盒和酒坛。糯米酒发展成为一项让村民脱贫致富的产业。

农产品成畅销品

槐寨村的特产除了细草鞋、糯米酒外,还有侗家腌鱼、腌肉、腌鸭、酸辣子等。但早前这些侗家土特产品还处于村民自给自足状态,如何把土特产品转化为商品,只有小学文化的杨玉珊又动起了脑筋。

杨玉珊结合县里因户施策,根据市场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政策,发动村民大力发展生态种养殖。她自己种植辣椒5亩,稻田养鱼8亩,种植糯谷9亩。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78户村民种植辣椒186亩,200多户村民稻田养鱼近400亩。带动147户村民养土鸭、50多户村民养猪、150多户村民养鸡。生态种养殖不仅为土特产品加工提供了充足的货源,还给村民增加了收入。“今年我还准备种植10多亩的萝卜呢!”杨玉珊说,开胃增加食欲的酸萝卜不久就能上市。

杨玉珊紧跟时代步伐,参加县里直播带货培训,学会了直播带货,土产品触网俏销各大城市。“‘草鞋姐’的产品质量好,数量足,颜色鲜,糯米酒、酸辣子、腌鱼等深得客人喜欢,回头客还很多呢!”驻村第一书记伍金飞说。截至目前,杨玉姗销售三月粑、腌鱼、腌鸭、腌肉、糯米酒等土特产品近3万斤,2000多双细草鞋也陆续来了订单,销售额达30多万元。

“党的扶贫政策好,交通便利了,网络发达了,我将开发越来越多的山货,解决越来越多的妇女就业。”对于未来,杨玉珊信心满满。(本文配图由金可文摄) 

[责任编辑:李俊]

相关报道: